此外最的报告还可引起皮肤和系统性感染。但这一命名未在新的分类中被采用,因为它可能包括了新分类中的几种毛孢子菌。新分类中的6种致病性毛孢子菌包括卵圆形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ovoides behrend),可引起浅部真菌病即白毛结节和皮肤损害;墨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inkin(Oho ex Ota)do Carmo-Sousa & van Uden],主要分离自人体腹股沟区和肛门,可引起阴毛的白毛结节。也有2例引起系统性真菌病(心骨膜炎和腹膜炎)的报道;Trichosporon asahii Akagi(包括3个变种即,var.asahii,var.coremiformis和var.faecalis),多数分离自内源性免疫缺陷患者。也可分离自肝炎患者的血液中,或引起皮肤损害。也有引起哺乳动物白毛结节的报道;类星形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teroides(Rischin)Gueho & M.Th.Smith],可引起皮肤损害;皮肤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cutaneum(de Beurmann et al.)Ota],引起皮肤损害和腋毛毛结节病及应变性反应;粘膜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mucoides Gudho & M.Th.Smith],多数分离自内源性免疫缺陷患者,也可见于阴毛白毛结节病,最近也有分离自甲真菌病的报道[6]。
三、威尔尼克外瓶霉[Cladosporium werneckii(Horta)von Arx]
掌黑斑,是一种多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皮肤角质层感染,无自觉症状。属浅表的暗色丝孢霉病。病原菌主要为威尔尼克外瓶霉。以前认为的另一种病原菌,曼逊分支孢子菌(Cladosporium mansonii Pinoy)现认为与糠秕马拉色菌是同种异名,为花斑癣的致病菌[7]。
四、念珠菌(Candida Berkh)
念珠菌属,也称为假丝酵母属,是一组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都柏林念珠菌(Candida dubliniensis)是一种具厚壁孢子和芽管试验阳性的酵母菌,主要分离自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口腔中。该菌首次于1995年由Sullivan等在爱尔兰共和国的都柏林大学报告为一组具有非典型特征的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Robin)Berkh],在随后的表型和基因型研究证实这是一组明显不同于已知念珠菌的菌种,命名为都柏林念珠菌[8]。1998年,美国微生物学会所属的临床微生物杂志发表了发现者所撰写的综述,至此对该菌种的独立性基本得到公认[9]。都柏林念珠菌的鉴定方法有多种,Pinjon等对不同地区分离的都柏林念珠菌与白念珠菌比较研究证实,45摄氏度下SGA培养基培养可清楚地区别之,我们称之为温度试验。这种方法简便、可靠且稳定[10]。一项研究报告该菌在不同人群中的分离率。在合并口腔念珠菌病的人群中,见于27%的HIV感染者和32%的艾滋病患者;在无口腔念珠菌病的人群中,见于19%的HIV感染者和25%的艾滋病患者。在非HIV感染人群中,见于3%的正常人和14.6%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
五、马拉色菌属(Malassezia Baill.)
马拉色菌属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Pityrosporum sabour.),前一命名主要在皮肤病学领域沿用,进一步分为卵形糠秕孢子菌、圆形糠秕孢子菌和厚皮糠秕孢子菌,而后者为植物学家所推崇。
90年代以来,随着PFGE、RAPD、形态学和生理生化 的应用,该属被分为7个菌种。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dodge)是唯一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也可引起系统感染。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simmon & Gudho)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它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baillon)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型。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midgley & Gueho)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midgley,Guillot & Gueho)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midgley,Guillot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