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的另一条途径。配体与膜上有7个跨膜结构域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从而引起受体构型的改变,激活磷脂酶C,后者水解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生成1,4,5-三磷酸肌醇和DAG。DAG则激活PKC,通过ras或不依赖ras激活MAPK,但对PKC激活MAPK的中间环节至今了解甚少[4]。
mAPK激活后进入胞核,在核内激活myc、c-jun等多种转录因子[18]。myc是一种寿命短暂的磷酸蛋白,其N末端有转录激活区域,MAPK磷酸化该区域内的62位丝氨酸,增加myc与DNA序列的“E盒”(CACGTG)特异性结合,增加相应基因表达。c-jun的N端63位和73位丝氨酸残基被MAPK磷酸化,可增加转录活性;相反磷酸化C末端则降低c-jun的转录活性[18]。目前还发现用200nm~400nmUV照射MC能引起核内许多基因激活,这组能被UV活化的基因被称作“UV反应基因”。UV反应基因中的许多基因同时还能被生长因子和丝裂原所活化。活化PKC以诱导c-jun特定位点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方式参与对UV反应基因的调节[18]。
四、Camp/PKA途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将MC增殖与黑素生成的信号转导研究主要集中在cAMP的作用上。并且发现将几种能提高胞内cAMP水平的物质如霍乱毒素、双丁基环磷酸腺苷[2]、8-溴-cGMP[6]、异丁基甲基黄嘌呤和毛喉素(forskolin)[8]添加到培养基中能促使MC分裂,诱导黑素生成。毛喉素为腺苷酸环化酶的激动剂,另外4种则为PKA激动剂,它们都通过不同方式激活了cAMP/PKA信号途径。相反当加入抑制性G蛋白(Gi)活化剂百日咳毒素,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被抑制,cAMP水平降低则抑制黑素生成[8]。
目前对G蛋白的了解已较清楚。G蛋白即GTP结合蛋白,是一大类具有信号传导功能蛋白质的总称。包括异源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和小分子G蛋白(small molecular G protein)两大类。异源三聚体G蛋白由三个亚基组成,其中β、γ亚基功能基本相同,导致G蛋白功能不同的主要是α亚基,α亚基有抑制型(αi)和激活型(αs)两种形式。α亚基具有与GDP、GTP结合位点和GTP酶活性,可与细胞膜跨膜受体偶联,通过α-GTP(活性)。/α-GDP(非活性)的“分子开关”将胞外信号转导到胞内下游效应器。小分子G蛋白是存在胞膜大约有180~2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分子肽。目前研究较多的是ras蛋白,它们具有异源三聚体G蛋白α亚基相同的功能,许多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均可与各自受体作用后,最终激活ras通道,通过ras-GTP/ras-GDP转换开关将胞外一系列促生长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引起胞内下游效应器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是G蛋白α亚基活化的效应器之一。最近发现在体内β、γ亚基也可能存在有相应效应器,这使人们对腺苷酸环化酶调节的理解愈来愈陷入复杂[4]。
细胞信号传导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细胞内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间常会发生交互调制(cross-talking)。Imokowa等在体外培养的人MC中加入10nM eT-1,孵育5分钟后,已在胞膜中检测到PKC,而胞浆和胞核中PKC减少,说明已发生PKC自胞浆向胞膜转位(translocation);在孵育10~60分钟后,胞内cAMP水平以及MAPK活性呈10倍提高。提示胞外一种生长因子或细胞因子信号作用于细胞膜相应受体后,可能会经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途径相互协调共同来完成信号转导任务[16]。
随着对信号依赖性MC增殖动力学和黑素代谢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认识。同时人们还可以针对信号转导环节而调节增(减)色素性治疗药物,如OAG、NO供体、以及PKA/PKC/PKG激动剂或抑制剂。在体外用添加天然生长因子肽的培养方法以获得大量用于移植的MC,将不存在像佛波酯类化合物本身所具有的致癌风险,对色素障碍性皮肤病的临床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本文所 用主要缩写:MC:黑素细胞,DAG:二脂酰甘油,PKC:蛋白激酶C,PKA:蛋白激酶A,PKC:蛋白激酶G,cAMP:环磷酸腺苷,cGMP:环磷酸鸟苷,MAPK: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OAG:1-油酰基-2-乙酰甘油,TPA:12-0-十四烷佛波醇-13-乙酯,NO:一氧化氮,NOS:一氧化合酶,UVB:中波紫外线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