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e[7]等将患者分为两组,1组第1周用0.1地蒽酚3天,用0.25%4天,每天1次,每次20分钟,第2周开始1周增加1种浓度,浓度的递增为0.5%、1%、2%、3%、4%、5%。如果达到最后使用5%浓度连续2周,症状仍无进一步的改善,则需要增加应用的时间(30、45、60分钟或整夜)。另一组每周调整浓度3次,以快速达到最佳治疗浓度。结果,每周3次调整浓度组的PASI记分明显<每周1次调整浓度组(P<0.025)。每周1次治疗组16例皮损清除<50%4例,50%-90% 6例,>90% 5例,中途退出 1例;每周3次治疗组10例,皮损清除<50%1例,50%-90% 4例,>90% 5例。两组总的治疗时间和达到最佳浓度所需时间,每周1次组要比每周3次组长。理论上每周3次组患者较易出现炎症,但实际上,炎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却是每周1次组显著。但超过每周3次的调整剂量会导致炎症的高发生率,因此,用该法必须注意控制调整的频率。该研究还发现,地蒽酚的着色与浓度的调整的调整速度无关,但与应用时间似乎有关。近期文献还报道在频率调整剂量时,增加每天应用时间的疗法,其疗法的关键是要加强对门诊患者的用药指导[8]。间歇疗法即隔天用药,疗效不及每天使用好。
短期接触疗法的关键是把握好去除地蒽酚的时间及根据反应调整治疗方法[9]。常用的终止方法除花生油及肥皂液洗去外,还直接涂含碱的乳膏,10%利多卡因与丙胺卡因霜(pH8.4)。
(三)联合疗法:地蒽酚与紫外线或焦油的联合应用。地蒽酚在氧化过程中形成地蒽酚阴离子、地蒽酚游离基和氧游离基等[10],这些被认为是既有抗银屑病的作用,又会引起皮炎。其中瞬变的地蒽酚阴离子为一种高生物活性物质[11],它能在短期内抑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的活性,通过照射紫外线,能促进这种高生物活性物质的形成。同时,日光、分子氧、焦油、碱溶液等也会促进地蒽酚氧化。因此,经典的联合疗法就是加照UVB,或加焦油浴和UVB等。
Paramsothy等[12]将53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用地蒽酚后,接受焦油浴和UVBA治疗,另1组用地蒽酚后,接受含油的乳剂浴。结果两组平均清除天数为20.3和19.5,着色、炽热和硬化的程度两组也无明显差异。但治愈后复发时间上,单用地蒽酚组为10.6周(13/16周),加照UVB组为18.9周(14/20例),(P<0.05)。
焦油与地蒽酚联合,比单用地蒽酚的刺激性小,且不影响其抗银屑病的作用。有研究认为这是由于煤焦油能使地蒽酚钝化,但也有研究不支持这种观点。
地蒽酚与皮质类固醇联合应用:外用皮质类固醇可以抑制地蒽酚引起的皮炎,即Stanford疗法。晚上涂用地蒽酚,白天在涂药部位2或4小时间隔涂用皮质类固醇,可使对皮肤的刺激减少48%。一项研究[5]将79例患者随机分组,一组使用地蒽酚拉萨糊剂,另一组用0.0125%丙酸氯倍他索的地蒽酚软膏。结果联合应用组的银屑病皮损清除时间为14.9天,明显优于单用组18.5天;两组的1年复发率均>80%,无差异,但联合用药组35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毛囊炎。研究仍认为联合用药有效,较适合门诊患者。总之,由于皮质类固醇产生的抗药性,较高的复发率和脓疱型银屑病的反跳等地点,与地蒽酚联合应用是否有益值得斟酌。
地蒽酚与尿素的联合:由于地蒽酚的炎症反应与使用浓度有关,而尿素能使皮肤水分,增加药物透入,从而降低其使用浓度。如用含17%尿素的0.1%地蒽酚霜治疗慢性斑块型银屑病,结果与0.25%地蒽酚霜具有同样的疗效,而且复方制剂的皮肤炎症、着色和污染等方面均优于单方制剂,且患者乐于接受。
地蒽酚与环孢素A的联合:尽管地蒽酚不能显著降低后者的复发率,但两者联合对单用环孢素A效应慢的患者有效[13]。而且,环孢素A还能显著抑制地蒽酚的炎症反应。
(四)封包疗法[5]:该法对顽固皮损用低浓度或短时间接触治疗是有益的。用养料纸封包,可增加掌跖部位的抗银屑病的效果。
地蒽酚制剂学和药物化学研究
地蒽酚局部应用主要进入表皮,真皮微量,角质层屏障状况是决定药物渗透速率的重要的因素。地蒽酚为亲脂性药物,油溶性基质有利于药物穿透。地蒽酚制剂宜新鲜配制,以控制治疗无效的氧化物到最低限度。常用的剂型有软膏、糊剂、霜剂和棒剂。软膏对皮肤的灼热、刺激和着色相对要比拉萨糊剂或霜剂发生的频率高。糊剂较硬,可固定涂药,能用于皱褶部位。棒剂类似笔状,配制浓度可达5%,适用于顽固性的单一皮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