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靶抗原,并且认为100 kD蛋白和目前所知的97 kD蛋白可能是同一物质,而145 kD抗原未见报道,也可能是如Wojnarowska所报道的285 kD靶抗原的亚单位,但此两种可能均缺乏证据。
(八)板层素5和6:板层素受体作为整合素家族的配体,广泛地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由三个亚单位组成,位于BMZ上的板层素主要是板层素1、5、6。目前所知Ralinin、epiligrin、nicein、BM600等和板层素5是同一种物质,而Kkalinin可能就是板层素6。最近有学者报道板层素5和6可被一组瘢痕性类天疱疮(CP)患者的循环自身抗体IgG所识别[15]。Lawrence等[16]进一步研究发现此组CP患者血清IgG主要识别600kD蛋白(板层素6),也识别400kD蛋白(板层素5),但较弱。因此他们建议给此类患者命名为抗板层素性CP。
(九)200kD蛋白:Zillikens等[17]报道1例口服四环素和秋水仙素后致皮肤粘膜快速进展的紧张性水疱形成患者。组织病理类似于疱疹样皮炎;直接免疫荧光检查见IgG和C3在BMZ线状沉积;用盐裂或吸疱法分离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见IgG型自身抗体结合在真皮侧,主要是IgG4。用表皮或真皮提取物进行免疫印迹揭示IgG和200kD的真皮抗原提取物结合;免疫电镜发现金颗粒沉积于BMZ透明层的下部。回顾文献Davis等于1991年曾报道3例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IgG与盐裂后皮肤表皮侧的靶抗原成分结合,免疫印迹证实该靶抗原分子量也为200kD。它们是否为同一种BMZ成分,及在病谱中的作用等尚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十)45kD蛋白:多数学者认为眼CP特异性靶抗原是分子量为45kD的蛋白质。Pazderka[18]对一组眼CP患者循环性自身抗体进行了研究: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IgG或IgA结合在表皮侧;免疫印迹证实IgG或IgA识别45kD的表皮提取物成分,但不识别BPAG1、BPAG2及97kD的蛋白质分子。
(十一)120kD蛋白:Marinkovich等[19]报道部分LAD患者血清中抗体IgA结合120kD表皮提取物成分。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发现抗体在表皮侧沉积,并且广泛地存在于角膜,口腔粘膜等处。在体外实验中用单克隆抗体123(能特异性识别这种靶抗原成分但不识别BMZ其它抗原)能诱导表皮和真皮的分离。免疫电镜揭示这种自身抗原位于锚丝纤维中,但免疫印迹,免疫沉淀研究证实它又不同于板层素1、5、6等。推测这种物质在维持表皮和真皮粘附中起着重要作用,现命名为LAD-1。
(十二)Ⅳ型胶原:已知Ⅳ型胶原是BMZ成分之一,称为膜胶原。它主要存在于BMZ的致密板中,与其它非胶原成分如板层素、纤粘素、氨基葡聚糖等组成复合物,从而在细胞的分化、生长、再生及平衡,基底膜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最近有人报道1例表皮下水疱形成的EBA患者血清抗体IgG能识别185kD真表皮连接蛋白提取物,这种蛋白质也能被兔特异性抗Ⅳ型胶原抗体所识别[20]。从185kD印迹带上洗脱下来的IgG抗体用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示其结合于真皮侧。用包埋后间接免疫电镜研究发现这种抗体沉积在BMZ的致密层。据此认为这种靶抗原是Ⅳ型胶原,并对具有抗Ⅳ型胶原抗体的“EBA”命名为:抗Ⅳ型胶原水疱性表皮松解症。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表皮下疱病BMZ靶抗原研究进展较快,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BPAG1、BPAG2分别被确定为BP的两个主要的靶抗原,均位于半桥粒上,而BPAG2是个跨膜糖蛋白,研究表明BPAG2还是个信息分子,并且认为在BP的发病中处于始动地位。有关BP两个主要自身抗原目前已经明确,包括它们在组织中的位置,分子量大小,氨基酸序列以及编码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等。有关EBA靶抗原亦即Ⅶ胶原cDNA也被揭示。此外,450kD和97kD真表皮连接蛋白提取物也被多数学者认为分别是眼CP和LAD的靶抗原,在致病机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在BMZ上发现了许多新的自身抗原,但由于缺乏重复实验以及对它们的序列没有完全弄清,加之各实验 室条件不同,一些分子量相似的靶抗原成分尚未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尚待深入研究。纵观近十余年来的成果,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随着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电子显微技术的发展,能完全揭示BMZ中的自身抗原分子及各自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阐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的病理机理提供线索。这仍将是这一领域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