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脂质(LP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检测与血液流变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LPO、SOD和GSHPX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日晒对血清酶学指标无明显影响,而对血液流变学有一定影响。提示黄褐斑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关系密切,可能与血中纤维蛋白原、球蛋白的增加有关[10]。对黄褐斑患者血清中Zn、Cu、Fe和Mg的含量的分析,结果发现,怀孕的黄褐斑患者血清Zn值高于孕期非患者,孕期及非孕期黄褐斑患者血清Cu值均升高,孕期黄褐斑患者血清Fe高于未孕非黄褐斑患者,血清Mg在孕期有无黄褐斑患者均较未孕非患者为低,认为微量元素的改变与黄褐斑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10]。已证明酪氨酸酶催化酪氨酸形成黑色素的能力与铜离子的数量成正比,血清酮水平升高使皮肤酪氨酸酶活性增强,色素沉着增加而发生黄褐斑[11]。
5.遗传:通过研究发现,30 %~47 %的黄褐斑患者有家族史,Miguel报告28例男性黄褐斑患者中的70.4 %有家族史[6],有人发现一家两代中有6例黄褐斑患者,其中女性2例,男性4例[12]。有人报告25例黄褐斑患者中有家族史者8例,占32 %[3]。这些均支持黄褐斑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临床表现及分型
黄褐斑好发生女性,常对称分布于面颊部,偶发生于前臂[13],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无炎症表现及鳞屑。国外临床分为3型,⑴中央型:皮损主要分布于前额、颊、上唇、鼻和颏部;⑵面颊型:皮损主要分布在颊和鼻部;⑶下颌型:主要分布在下颌部[14]。根据伍氏灯(紫外线灯)下色素深浅将其分为4型,⑴表皮型:伍氏光下色素程度加深,颜色更明显;⑵真皮型:色素沉着斑不明显,光下颜色不明显加深;⑶混合型:伍氏光下两型表现均可看到;⑷不确定型:由于黄褐斑皮损色素加深或呈黑色,光下常不能辨认[6]。我国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⑴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⑵无明显自觉症状;⑶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女性多发;⑷病情有一定季节性,夏重冬轻;⑸无明显内分泌疾病,并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⑹色素沿着区域平均光密度值大于自身面部平均光密度值的20 %以上。
临床分型:
1.按皮损发生部位分为4型:⑴蝶形型:皮损主要分布面颊部,呈蝶形对称性分布;⑵面上部型:皮损主要分布在前额、颞部、鼻和颊部;⑶面下部型:皮损主要分布在颊下部、口周和唇部;⑷泛发型:皮损泛发在面部大部区域。
2.按病因分为2型:⑴特发型:无明显诱因可查者;⑵继发型:因妊娠,绝经,口服避孕药,日光照晒等原因引起者。
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⑴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90 %,颜色基本消失;⑵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⑶色素沉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55。显效:⑴肉眼视色素斑面积消退大于60 %,颜色明显变淡;⑵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⑶色素沉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15。好转:⑴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 %,颜色变淡;⑵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⑶色素沿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5。无效:⑴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 %,颜色变化不明显;⑵评分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⑶色素沿着区域皮肤图像测量疗效评定单位ID值≥1。
三、治疗
目前仍无特殊有效治疗药物,可根据不同病因给予分别处理。治疗目的是阻止黑色素细胞的增生,抑制黑色素小体的形成和促使其分解。
全身治疗: 维生素C主要能阻止黑色素代谢的氧化过程,抑制黑色素形成,可口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E与维生素C合用有协同作用。
茶多酚(商品名:亿福林)口服0.2 g,每日3次。茶多酚为茶叶提取物,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可能是结构中的羟基氢在起作用[15]。
中医中药:中医中药治疗当属全身治疗。根据中医辩证分为肝气郁结型,肝脾失和型,脾湿上浮型,肝肾阴亏型等。常用消遥散,知柏地黄汤,柴胡疏肝散,六味地黄丸,养血疏肝丸等。
局部治疗:维甲酸:可能机理是,维甲酸能抑制酪氨酸的产生,多用0.1 %维甲酸霜外用,每日2次,起效时间约为24周。RafalES等用0.1 %维甲酸治疗58例患者,用药后10个月明显减轻者占83 %,对皮损消退的患者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16]。Griffith CE等用0.1 %维甲酸治疗24周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