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巨噬细胞有效,对已不再增殖并有固定数量甘露糖受体的巨噬细胞则无此作用。前一类巨噬细胞中至少有20%的细胞可经IL-1及IFNα/β。关于M-CSF对巨噬细胞的促进杀菌作用是否依赖于IFNα/β的调节,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由此得知,M-CSF是机体抗白念珠菌免疫应答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调节物,可以促进效应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功能,为其应用于抗白念珠菌感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M-CSF的抗真菌治疗价值更高。
M-CSF应用于抗白念珠菌感染的实验室研究进展
Cenci等[12]用大剂量M-CSF做预防性注射,观察小鼠对白念珠菌毒力株CA-6的抵抗力,发现M-CSF的使用显著增强了受感染小鼠抗菌能力,平均存活时间延长,肾菌落计数明显减少。
Vitt等[13]建立大鼠急慢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以单独应用氟康唑治疗急慢性感染模型作为对照,以重组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M-CSF)配合使用氟康唑进行治疗作为实验组。急性感染模型中,实验组大鼠尾静脉注入4倍LD50量白念珠菌芽生孢子,皮下注射rhM-CSF连续10日并配合一次性皮下注射氟康唑0.3mg/kg(低于氟康唑单独应用时的治疗浓度),结果平均存活时间从对照组的5日提高实验组至30日,存活率从32%提高到88%。单独应用rhM-CSF在急性感染模型治疗中失败,原因可能在于白念珠菌毒力过强,rhM-CSF激活的巨噬细胞保护机制尚未来得及发挥作用而致。在慢性感染模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先用氟康唑控制急性感染而造成慢性感染状态,实验组再行rhM-CSF连续10日量治疗,结果发现感染后15日及30日大鼠肾白念珠菌菌落形成单位约为对照组的十分之一。对慢性感染状态的研究更类似临床实际情况。实验中还发现,rhM-CSF应用时须用较大剂量,且在机体存在受感染器官的条件下才有保护作用。在预防性应用时,高剂量rhM-CSF疗效不佳,可能是因为其非特异性激活机体防御系统,导致巨噬细胞功能受抑或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如IL-4、IL-10[14]。而低剂量rhM-CSF却显示有一定疗效。关于rhM-CSF预防性应用的疗效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M-CSF治疗白念珠菌感染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前临床应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类、咪唑类、氟胞嘧啶、中草药类等。这些药物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严重白念珠菌感染仍不能有效控制,且有毒副作用。如两性霉素B对于造血系统、循环系统、肝脏、肾脏的毒性均较大,咪唑类也影响肝功能,新开发的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肝酶代谢也有影响。近10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并发现M-CSF与其它抗真菌药物联合应用能有效控制真菌感染。国外M-CSF已应用到临床Ⅰ/Ⅱ期[15],国内尚未应用于临床。
M-CSF的抗真菌临床应用研究
Nemunaitis等[15]对应用rhM-CSF配合两性霉素B治疗BMT后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长期跟踪调查。此项研究中M-CSF的应用已达临床Ⅰ/Ⅱ期。经多因素分析表明,rhM-CSF治疗组患者的存活率高于未经rhM-CSF治疗的对照组5倍余,分别为27%和5%。其中对于Karnofsky积分>20%且只感染白念珠菌的患者,rhM-CSF治疗组两年存活率达50%,对照组仅15%。有个别患者同时应用rhM-CSF及两性霉素B后能达到真菌被清除的状态。此外,接受BMT的患者及肿瘤转移的患者应用rhM-CSF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患者耐受性好,除与剂量相关的血小板减少这一副作用外,未见其它明显副作用[16]。临床及动物实验结果还表明,M-CSF的抗真菌效果明显优于GM-CSF,而G-CSF则无抗真菌作用[17]。
M-CSF的抗真菌临床应用前景
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仍继续应用于临床,但细胞因子特别是M-CSF,因其能有效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功能,发挥抗真菌作用,且副作用小,故在应用于临床抗真菌感染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因白念珠菌在免疫机能低下的个体毒力较强,而M-CSF诱导细胞增 殖分化需要一个过程,单独应用M-CSF往往来不及发挥作用,须配合化学药物应用,一方面能提高疗效,另一方面可减少化学药物的剂量而减轻药物副作用。
目前国内M-CSF尚未应用于临床真菌感染的治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工作,包括进行随机化控制动物模型实验及临床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