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子宫内膜炎、不孕、异位妊娠等),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共同感染[18]。Mehanna等通过多因素分析指出孕妇感染CT与孕妇年龄(小于25岁),第一次性交年龄小于18岁,既往人工流产和子宫颈炎,反复念株菌病有关[15]。Ottesen等报道,在≥25岁的妇女中,CT感染率为1.6%,而在小于25岁妇女中,CT感染率为6.6%(P=0.0163),提示孕妇年龄小于25岁是CT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3]。
然而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结论,巴西圣保罗的一项调查表明,孕妇的年龄,婚姻状况,性伴侣数,其他性传播疾病的存在,子宫颈炎或者流产的发生,均不能被看成是孕妇感染CT的危险因素。关于孕妇感染CT的高危因素,尚需进一步研究,以便于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指导育龄妇女的优生优育。
3.CT感染途径
沙眼流行于世界各地,尤多见于干旱、供水及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家庭成员之间可通过眼-手或物-眼传播,多发生于儿童阶段。
CT是性传播疾病的一种重要致病因素,主要通过性交传播。有人对三个不同门诊的98例妇女进行生殖道感染的检查,结果为:18例检出CT,在这组人群中,CT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致病因素[19]。日本有人对CT感染者进行血清分型发现,引起包涵体结膜炎的CT与性传播疾病的CT血清型分布一致[20]。
CT还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途径感染,包括在宫内的分娩时产道感染,也可在感染子宫颈后上行至胎膜,从而引起绒毛膜羊膜炎或羊水感染。Djuki等对经剖宫产获得的羊水进行CT igM和IgC以及CT抗原的检测,9.6%羊水标本中CT igM和 igC阳性,3.8%的标本中可以检测到CT抗原[21],提示CT可在胎盘中传播给胎儿。
4.CT感染的实验室检测
4.1 cT的培养
该法对诊断CT感染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敏感性为70%~80%。由于操作较繁,现已有很少应用。
4.2细胞学检查
感染细胞直接染色涂片,可见到CT包涵体。染色方法有碘染色,Giemsa染色和免疫荧光法。仅用于诊断新生儿眼结膜感染,对其他感染不敏感。
4.3直接荧光抗体检测
直接荧光抗体检测,利用荧光抗体检测CT抗原是目前特异性、敏感性较高且简便的一种方法,可用于检测CT感染引起的各种疾病,然而易出现观察结果不够客观的缺点。
4.4酶免疫检测(EIA)
这是一种操作简便、快速、观察结果客观的检测方法,敏感性达76%~96%,特异性<95%,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测泌尿生殖道CT感染的常用方法。
4.5聚合酶链反应(PCR)
是一种利用体外扩增特异性DNA片段技术来检测疾病原体的方法。具有微量、灵敏、特异、重复性好,操作自动化,较快获得结合等优点,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93%~100%和99%~100%,国外有人[22]采用PCR技术对患有结膜炎婴儿的结膜和鼻咽标本进行CT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由于PCR是检测病原体的DNA,因此不宜用于判断病人是否治愈的标准。
4.6连接酶链反应(LCR)
是在PCR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检测方法,需要两对引物,在生物素或酶标记下,可对扩增产物直接检测而不需电泳或DNA测序、杂交。敏感性与PCR类似,特异性更高。目前主要作为一种研究手段。
4.7核酶探针检测法
该方法敏感性较PCR稍差,特异性高。因操作繁琐、条件严格一直没有在临床上推广,主要用于实验研究,在组织原位杂交方面有其独特优点。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