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一氧化氮(NO)[13]和肽能神经释放的血管活性肠肽(VIP)[13]和降钙素相关肽(CGRP)[14]等多肽调节LES的松弛[13]。肽能神经中以VIP分布最广泛[13]。90年代以来,多数研究表明,LES的松弛主要是依靠氮能神经释放的NO[15]来调节。NO是由细胞内左旋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NOS)作用下释放出来,通过扩散方式进入LES平滑肌细胞内,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使细胞内cGMP增加,再激活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CG-PK),引起LES平滑肌松弛。近年的研究还发现神经纤维与平滑肌之间有一种间质细胞,其胞浆内有NOS,氮能神经元释放NO作用于间质细胞,使之合成NO,从而放大了NO向LES的信号传递。LES本身也存在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也能释放NO直接松弛LES。1996年Brookes等[16]对豚鼠食管肌间神经丛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在食管体抑制性神经元胞体中86%含NOS,在LES局部松弛性神经元胞体中53%NOS阳性。而胆碱能神经元在食管体为20%,在LES占47%。说明支配食管运动的神经元以抑制性神经元为主,并且在抑制性神经元中以氮能神经元占优势。也有研究证实LES的肌间神经丛的抑制性神经元细胞中同时存在NO和VIP[13]。现已证实,吞咽后出现的LES松弛反射是由局部释放的NO来完成[15]。抑制NO或阻断VIP均可引起LES压力升高,说明抑制性神经元在调节LES的松弛中十分重要。贲门失弛缓症由于调节LES的抑制性神经、尤其是含NOS的神经元受损,导致抑制性神经递质VIP、NO减少,从而引起调节LES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失衡,最终引起LES压力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贲门失弛缓症“去神经模型”也是神经源学说的最好证明。此模型是应用神经毒剂或阳离子去垢剂破坏肌间神经和部分肌肉,由于肌肉再生力比神经强,肌肉再生恢复,神经几乎是永久性损伤,从而导致肌间神经丛受损而出现贲门失弛缓症的动物模型。Snipes等[17]应用阳离子去垢剂氯苄烷铵(BAC)环行多点注射于负鼠食管下括约肌,10天后测压,LES静息压力增加,最大压力增加2倍,免疫组化检测LES肌间神经元缺乏。Gaumnitz等[18]用BAC制成负鼠贲门失弛缓症模型,8个月后测LES的压力从(17.0±3.0)mm hg升高到(38.7±12.0)mm Hg,食管体收缩幅度从(27.4±12.0)mm Hg下降到(4.2±3.0)mm hg。体外食管肌条用卡巴胆碱和硝普钠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收缩与舒张反应相似。加入河豚毒或阿托品两组肌条收缩反应明显减低。由于NO系统改变, bAC处理组对L-精氨酸和L-NNA缺乏反应。组织学检查显示肌间神经原丧失,胆碱能神经纤维增加。本实验表明NO抑制性肌间神经元的丧失,明显减少LES松弛,组织学及药理学证实胆碱能神经增生进入LES,使无肌间神经支配的LES静息压升高。
二、病理变化
人们已注意到贲门失弛缓症在LES、食管体、迷走神经以及吞咽中枢均可出现神经病理改变。少数患者迷走神经轴浆肿胀、髓鞘变形,迷走运动背核细胞数量减少[9],但主要病理改变在食管肌间神经丛。Goldblum等[10]研究了42例患者的食管标本,组织学检查一致发现全食管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0例标本神经节细胞消失。在15例标本中残存的神经节细胞弥散分布在食管的中远段的环行肌与纵行肌之间。肌间神经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偶见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神经细胞的多寡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在所有标本中均有肌间神经丛纤维化,甚至在部分标本中,肌间神经丛完全被结缔组织代替。有人发现肌间神经丛神经节细胞的多少与病程长短有关,病程少于10年,半数患者食管标本存在神经节细胞,病程大于10年者,神经节细胞很难见到[9]。
在LES,最明显的变化是肌层的肥厚。Miller等[19]用腔内超声检查2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和19例正常人的LES,发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环行肌层、纵行肌层以及食管全层均明显增厚。Goldblum等检查的42例贲门失弛缓症的食管标本,LES以环行肌层增厚最明显,14%的标本如同平滑肌瘤样增生。有些标本显示肌细胞退行性改变,69%的标本有肌纤维局灶性纤维化。2/3的标本有食管炎和黏膜下腺体萎缩。电镜下可见细胞间连接减少。 < br>
近年的研究表明,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LES肌间神经丛抑制性神经元的减少。早在60年代Adams等注意到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胆碱能神经胞体和神经纤维减少。随着对食管生理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调节LES松弛的主要神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