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增生不同步。总之,免疫组化定量技术已应用大肠癌研究的方方面面,毕将有重大突破。
5 大肠癌的三维结构重建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5.1 大肠癌的三维结构重建
三维结构重建是用一组连接断面图像重构其三维结构。这一过程目前常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和分析技术来实现,重建的三维图像显示在监视器上,可从不同角度对组织整体或任何断面组织的分布进行观察分析。与体视学分析不同的是后者是应用体视学原理在二维图像基础上通过几何概率等数学方法推导三维空间结构。张元德等人用三维重建技术对大肠腺瘤癌变进行了研究,认为这种方法能提高癌变检出率,对准确判定断端有无癌浸润也有重要意义[50]。用三维重建技术对大肠癌的研究国内外报道不多,其应用有待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
5.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应用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划时代意义的高科技产品,它是在荧光显微镜成像的基础上加装了激光扫描装置,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CLSM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可应用于细胞内粒子和细胞通讯、细胞形态及功能的测定和研究,而且可结合计算机进行细胞和组织三维结构重建的研究,它是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获得组织、细胞内部不同层面的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软件程序的处理将逐帧采集的断层图像在电脑主运算系统中三维重建,使组织、细胞结构的研究由二维水平深入到三维水平[51],这种对微观结构的三维重建是今后大肠癌研究应用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定量病理测试及分析方法在大肠癌中的应用,提高了对大肠癌发生、发展、诊断和预后的认识。上述几种方法既有独立性,又能相互交叉、渗透,相互对比和联合应用。如何将大肠癌的定量病理学研究深入下去?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1)多种定量病理技术以及参数的联合应用
Motohisa等人同时利用DNA定量和AgNORs计量对大肠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的联用与单使用一个方法相比能明显缩小良、恶性组间的重叠范围,这为研究大肠癌的发生及鉴别良恶性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资料。在DNA定量中,FCM和ICM的联合应用能够互相补充提高检测的敏感性。Fausel等人[52]同时应用FCM和ICM对大肠癌进行DNA定量研究,其结果表明:在倍体分类上用FCM检测非整倍体例数占56%,而用ICM则占70%;在五年生存率上用FCM检测的二倍体肿瘤病人占67%,而用ICM占75%。这个研究也表明:用ICM检测似乎比FCM更敏感。Trope等人在研究卵巢上皮癌时用FCM和ICM检测DNA倍体也有类似的报道[53]。目前运用单个病理定量参数对大肠癌进行研究,其特异性尚有局限,一些参数值的分布在大肠癌、腺瘤和正常组织之间有可能重叠较明显,联合运用几种或多种特征性较强的参数,可缩小或消除这种重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 发展分子定量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定量是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定量研究。从分子水平探讨大肠癌的发病机理及预后,是一新的研究方向,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如:大肠癌的发生究竟需要多少个基因发生改变, 基因的表达蛋白量与癌的关系,与癌发生的有关基因改变究竟起多大作用,这些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量与预后的关系等将是定量病理学在大肠癌和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总理。
(3)注意现有形态定量参数的局限性,进一步开发新的特征性强的参数
定量病理学还处在发展初期,在大肠癌中的应用还得进一步深化拓宽,许多参数在良、恶性病变中的分布有重叠,给诊断带来困难,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开发新的特异性好的参数。
(4)DNA定量方面应注意在切片组织中对DNA定量存在的不足
以细胞核切面为单位测得的积分吸光度不但与DNA染色的显色反应强度有关,而且还取决于细胞核切面的面积大小和平均吸光度。切面的面积与完整细胞核的体积、形状、大小分布有关:平均吸光度与切片厚度和单位细胞核体积的密度有关。薄切片的细胞核切片完整细胞核的一部分,其体积占细胞核内的位置,所以其DAN含量的测量结果有可能不能真实反映组织内完整细胞核DNA的含量和倍体,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探索适合在组织薄切片上测量完整细胞核DNA含量和倍体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体视学的的发展为病理学家从肿瘤组织细胞二维切片上的形态特征定量推断三维特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相信它与图像分析仪及三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