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分析证实MODE-K细胞可组成性表达DM分子,还证实此细胞可内化各种抗原,被内化的抗原与DM在一起。上述结果表明肠上皮细胞具备抗原加工与递呈给T细胞的基本条件[3]。在T细胞激活过程中,APC细胞上的B7与T细胞上的CD28相互作用是T细胞激活的第2信号,用RT-PCR检测小肠上皮细胞B7表达情况,发现肠上皮可表达B7,而且LPS及EGF可增强这种表达[4]。
(3)上皮内专职APC(professional APC):在粘膜的复层上皮及一些单层上皮,由于大分子抗原不能自由扩散,故粘膜免疫系统必须通过其专职APC主动摄取抗原。已证明要树突状细胞(DC)与巨噬细胞为两种专职APC,它们与上皮细胞紧密相连。DC在呼吸道和口腔上皮特别丰富,可形成类似皮肤的粘膜DC网络。它们可表达MHCⅡ类分子,是主要的APC。上皮中的DC可迁移到粘膜表面,直接与外界接触,摄取抗原后带回到粘膜淋巴组织诱导免疫应答。呼吸道粘膜DC网络还可以发挥监视功能,监测吸入的抗原。在急性炎症期间,DC前体可归回并停滞在呼吸道粘膜,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定居性DC[5]。巨噬细胞在肺部及泌尿道大量存在,下呼吸道的定居性肺泡巨噬细胞是弱抗原递呈细胞。在DC、肺泡巨噬细胞及T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调节作用,肺泡巨噬细胞通过产生信使分子一氧化氮(NO)可负向调节DC的功能,抑制呼吸道粘膜中T细胞的增殖。肺泡上皮细胞虽然表达MHCⅠ和Ⅱ分子,但不表达共刺激分子B7-1和B7-2,故不能直接激活肺部特异性CD4-T细胞,反而可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无反应,从而下调肺部免疫应答。
2.弥散免疫细胞与粘膜免疫的效应机理 弥散免疫细胞包括上皮内淋巴细胞和固有层淋巴细胞,是粘膜免疫应答的效应部位。
(1)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的特性与功能:IEL位于粘膜上皮细胞的细胞间隙。Veazey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组化对猴研究表明,IEL约占肠上皮细胞的6%-4%。80%以上的IEL为CD3+CD103+T细胞及NK细胞,只有6%为CD20+B细胞。关于T细胞表型,63%-80%以上为CD8+T,少数为CD4+T细胞。TCR主要是γδ型,少部分为αβ型。研究表明,IEL有与细胞毒T细胞及NK相似的胞内颗粒如穿孔素、粒酶和丝氨酸酯酶,故IEL的主要功能是细胞杀伤作用。IEL也可分泌淋巴细胞因子如TNF-α、γ-IFN、IL-2,因此在防御肠道病原体入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杀死细菌,清除被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6]。另外,IEL可抑制粘膜部位的过敏反应。研究表明食物经消化后成为可溶性抗原,这些抗原主要通过肠上皮吸收,而肠吸收性上皮细胞具有抗原递呈功能,可优先将抗原递呈给CD8+抑制性T细胞,选择性激活它们,从而导致对食物抗原的特异性耐受。
关于IEL的来源,目前认为由两种起源不同的亚群组成。第1种约占40%,是胸腺依赖性的,由CD+、TCRαβ型T细胞组成,如同外周血T细胞一样,多表达THy、CD5、CD4、CD8αβ。实验证明胸腺中存在的IEL的前体细胞,在胸腺分化后到达Peyer结,在肠道内抗原的刺激下进一步分化成熟。第2类约占60%,是胸腺非依赖性的,由CD3+、CD5-淋巴细胞组成,TCR是αβ或γδ型,表达独特的CD8αα分子,缺乏β链,仅10%为THy1+,它们可能直接由骨髓迁移至肠上皮,未经历胸腺阴性选择,含有潜在自身反应性细胞克隆。研究发现重组酶激活基因(RAG1、2)仅局限于肠上皮内表达,表明有TCR基因和Ig基因重排,证明T细胞可在肠道发生及分化成熟[7]。
(2)固有层淋巴细胞(LPL)与TH2型免疫应答:LPL位于粘膜固有层,T、B细胞均很丰富。固有层缺乏RAG1和RAG2表达,表明此处无T细胞发生,其T细胞来源于Peyer结。LPL以CD4+T细胞占优势,CD8+T细胞较少,30%以上的CD78+T细胞是CD8αα。γδ型T细胞明显比上皮内少,仅占2%。CD4+CD8+T细胞明显比上皮多,占14%。B细胞以IgA分泌细胞为主,IgG、IgM分泌细胞较少。另外,也含有丰富的肥大细胞、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已发现在粘膜部位的免疫应答以TH2型为主,定居在固有层的CD4+TH2细胞可分泌多种TH2型细胞因子和TGF-β、IL- 4、IL-5、IL-6及IL-10。Husband研究了各种TH2型细胞因子在粘膜免疫中的作用,发现由于IL-4可激活静止期B细胞,故在诱导局部及全身抗体应答中均起关键作用,而IL-5和IL-6则主要在粘膜部位发挥特殊作用,IL-6在促进肠道和呼吸道IgA应答方面起重要作用,这已通过用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