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对B淋巴细胞功能无影响,因为对T细胞非依赖性肺炎球菌抗原的抗体反应无明显影响,仅对T细胞抗原植物血凝素(PHA)和刀豆素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受抑制,对B细胞抗原美洲商陆(PWM)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无影响[6]。De swart等人则证实抗原介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在PHAHs低剂量处理的海洋哺乳动物中受损[7]。
(4)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改变:由于免疫抑制作用,PHAHs可降低实验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机能,主要是对微生物、肿瘤等的感染抵抗力降低,NK细胞功能降低。Ross等人用怀孕PVC大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孕期接受PHAHs的PVC大鼠,子代胸腺及脾细胞对抗原介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受损,大鼠巨细胞病毒在大鼠唾液腺的含量较对照组高,表明大鼠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NK细胞反应性降低,对该病毒的抵抗力下降[9],外周血单核细胞抗YAC-1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反应下降[3,4]。Vos等发现TCDD可引起实验动物对细菌,病毒和原虫的抵抗力下降[11],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后的死亡率在一次口服TCDD低至10mg/kg体重时即有明显升高[9]。Loo等发现PCB处理后的恒河猴在最高剂量组NK细胞活性升高,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增加,在全实验过程中测量的血清皮质类固醇水平在PCB处理后未受影响[10]。
2.免疫增强作用
HCB(六氯苯)对大鼠有特殊的免疫增强作用,对小鼠则表现为免疫抑制作用。主要的免疫增强毒性表现为脾、淋巴等免疫器官重量增加,生发中心和淋巴细胞增加,细胞免疫中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增强,抗体IgM生成增加,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增强,肺NK细胞活性下降[11,12]。近期的研究表明HCB对大鼠的免疫刺激作用与其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Van loveren等将Lewis大鼠暴露于HCB后再用福氏完全佐剂致敏(可引起佐剂性关节炎)或加纳猪鞘磷脂致敏后(可引起实验性致敏性脑脊髓炎)可明显产生自身免疫疾病,但对致敏性脑脊髓炎反应明显加强,对佐剂性关节炎损害强烈抑制[11]。Schielen用Wister大鼠经HCB处理后对自身抗原产生抗体,抗单链DNA,自体DNA,大鼠IgG(相当于风湿病因子)和抗菠萝蛋白酶处理的小鼠红细胞(代表磷脂酰胆碱)的IgM水平升高,但IgG水平不变,他认为HCB刺激B细胞亚群引起这些自身抗体IgM的分泌增加,从而产生自身抗体,导致各种自身免疫疾病的产生[12]。可见HCB不仅有一般的免疫抑制毒性,其免疫增强毒性对实验动物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二、PHAHs对野生动物的免疫毒性
在自然中,PHAHs多以微量或限量的形式存在,并可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故在食物链的较高级生物中PHAHs的蓄积量较高。对野生生物体内PHAHs的免疫研究以水生哺乳动物及以食鱼及水生生物的水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PHAHs的免疫毒性的关注起于对较大规模的水生哺乳动物及鸟类死亡事件而引起的。如1988年的欧洲引起20.000头海港海豹和几百头褐海豹死亡的瘟疫及1990~1991年地中海的海豚禽麻疹病毒流行病。Lahvis等人对美国佛罗里达西海岸的杯鼻海豚样本检测发现,淋巴细胞对T依赖性抗原增殖反应的降低与血清PCB及DDT浓度有正相关关系[8]。Anguilar等人对地中海海豚的禽麻疹病毒瘟疫中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死亡的条纹海豹其体内PCB的含量比幸存者要高得多[13]。同样,1988年欧洲海岸海豹的大批死亡与PHOCA温热病毒(PVC-1)的感染有关,而在死亡的海豹体内也发现了比幸存海豹高得多的有机氯含量[14]。Ross等人对海岸海豹进行了半现场研究。他们首先证实通常的免疫功能检验可以成功地运用于海豹的研究,并得到了相关的生物资料[20]。接着对海豹进行了捕获后喂养研究,以利于控制可影响免疫功能的各种外来影响。从一个相对污染低的区域捕获的海豹在喂养试验前有一年的适应期。结果表明经4~6月喂养后,海豹外周单核细胞对抗YAC-1肿瘤的自然细胞毒性下降,病毒特异的免疫反应受损,如刀豆素A,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美洲商陆抗原(PWM)等介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在喂养6~10月后下降,而脂多糖(LPS)介导的反应未受影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受损,迟发型超敏反应(DTH)亦受损, 表明受试动物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防御反应已受损[3,4]。为确定在海豹禁食期间体内脂肪化合物的变化是否会对海豹造成附加的免疫毒性,Ross等人还进行了15天的禁食试验,结果表明,尽管PCBs、DDT及其他污染物的血清浓度有显著的波动,并未检测到污染物介导的免疫功能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