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2.2 病原分离 对1 628份人血进行布氏菌培养,分离出菌8株,其中锡盟5株、塔城2株、石家庄1株。
上述监测结果将为分析我国布病流行态势,评价防治效果,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 讨 论
从7年来的我国布病疫情监测结果看,当前布病疫情明显回升。局部地区疫情活跃,呈点状暴发。个别地区出现流行蔓延趋势,蕴藏着大面积暴发流行的危险。其依据和特点是:
3.1 牧区的布病老疫区疫情活跃,半农半牧区、农区疫情明显回升。我国于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未出现人间暴发点,而从1992年起连年有暴发点出现,并逐年增加,特别是1996年出现86个,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藏、内蒙古、四川等19个省(区)。牧区80年代疫情相对稳定的老疫区,如内蒙古的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和扎兰屯市,当前疫情又活跃起来。半农半牧区和农区暴发点频现,且多分布在省(区)、市(县)毗邻边界地带,大有连接成片的趋势。如辽宁省(铁岭)与吉林省(辽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与内蒙古(扎兰屯)等省(区)间毗邻地带;山东省的章丘与青州等5个县(市)及陕西省的绥德与吴堡等4个县(市)间的毗邻地带。近年都曾发生多起暴发点,呈蔓延流行趋势。
3.2 布病羊和牛仍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据各省(区)调查及全国监测点监测结果,除广东、广西的病猪为主要传染源外,其余各省(区)主要传染源仍是病羊和病牛。全国来看,羊、牛的存栏数量大,患布病阳性畜数量多,分布广与人接触密切。畜间疫情较重的地区,人间疫情也相应重。重点监测点和监测结果也表明,疫情活跃点的羊、牛血检阳性率,分离出菌数与人血检阳性率,新发病人数成正相关。如锡盟羊、牛血检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96%、3.0%,分离出51株布氏菌(羊种)居全国之首。其次是河北的灵寿,羊血检阳性率1.23%,分离出布氏菌7株(羊种)。再次南通羊血检阳性率0.65%,拉萨羊、牛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57%和0.91%。而这4个点人血检阳性率都很高,分别为2.07%、12.62%、5.03%和9.41%。新发病人占各监测点新发病人总数的61.82%。
犬、鹿是值得注意的次要传染源,监测点监测结果犬(S~SAT)阳性率1.68~13.04%。布病鹿在我国部分养鹿业较发达的省(区)长期存在。
3.3 毒力强的羊种布氏菌已成当前布病流行的优势菌种 80年代,从患布病人、畜可检材料中分离到的布氏菌,羊种菌占30%,牛种菌占40%以上,猪种菌占20%,其余为犬种菌和绵羊附睾种。而90年代以来,从人、畜可检材料中分离到的220株菌,其中羊种菌占79.1%、牛种菌占12.27%、猪种菌占0.45%、犬种菌占2.21%、未定种型占5.51%。不但羊种菌成为流行区的优势种,且大多数是羊1型少数羊2型和羊3型,都是强毒菌。
3.4 非职业人群、老年人及儿童感染率增高 进入90年代不但牧民及职业人群感染率高,而且干部、工人及学生等非职业人群的感染率也相当高,分别为4.6%、3.20%和2.54%。人群感染率从年龄角度看,51~70岁的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而婴幼儿患的布病亦常有报道。与80年代中青年感染率高有所不同。
3.5 布病病人临床表现典型化 80年代,各省(区)多见轻症非典型病人,而进入90年代以来,各暴发点新发生的病人多表现症状重笃,血清效价高(SAT最高达1∶25600),临床表现典型化。此点与近年来毒力强的羊种布氏菌,成为布病疫区流行的优势菌种有关。
通过对当前我国布病疫情分析,预测我国布病疫情今后要有较大范围的回升和暴发流行的危险,将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因此,要继续加强监测,做好宣传和疫区处理准备。一旦发生人、畜间布病暴发要立即扑灭,防止扩大蔓延。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