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肝炎相关性再障可能由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也有报道,再障的发生与人微小病毒B19、腮腺炎病毒感染有关[12,13]。
3.2 药物因素:药物与再障的发病关系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氨苄西林、雷尼替丁引起的再障时有发生[14,15]。殷德厚等[16]对牡丹江地区三个县再障发病调查结果表明,发病与药物有关者占45%,其中与氯霉素有关者占31%。Issaragrisil等[17]对多种药物,包括噻嗪类利尿药、驱虫药(甲苯哒唑)、磺胺类药物、氯霉素、非激素类抗炎药物、抗惊厥类药物、地西泮和口服避孕药的使用与再障发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再障的发生与使用噻嗪类利尿药、驱虫药有明显关系,也与磺胺类药物的使用有关,使用此三类药物者发病率为9/106~12/106,但与氯霉素、非激素类抗炎药物、抗惊厥类药物、地西泮和口服避孕药无关。在泰国,药物引起的再障发病率为5%,明显低于欧洲和以色列(25%)。
3.3 有机物及放射线:苯类物质和放射线是最先报道的再障诱发因素。Mary等[3]进一步验证再障的发生与接触苯和放射线有关。Guiguet等[18]依据病例对照研究,自1984年起对法国登记新发再障98例,其他病例181例和72例再障患者的邻居进行病因调查,年龄18~70岁,追踪调查15年的工作史,每一工种至少持续1年以上,结果表明再障的发生与溶剂、电离辐射、煤、石油和油脂无关,而与粘合剂有明确的关系,同时说明接触油漆是诱发再障的高危因素。Kaufman等[19]对泰国的Bangkok市和其他两个农村地区的253例再障和1 174例其他患者进行家用杀虫剂(包括有机磷、除虫菊素、有机氯)和再障发病的病例对照研究,54%的再障患者和61%的其他疾病患者发病之前接触1~6个月的家用杀虫剂,结果表明家用杀虫剂的应用没有增加再障的发生率。
3.4 环境因素:Issaragrisil等[20]利用病例对照研究,对泰国Bangkok市及其附近的农村地区进行了社会地位,包括接受教育的年限、总的家庭收入、出生地(农村或城市)与再障发病率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越低,即接受教育的程度越低、家庭总收入越少,其再障发病的机会越大,每月家庭总收入<1 500泰铢(约合60美元)的家庭成员再障发病率几乎是每月家庭总收入至少5 000泰铢(约合200美元)的家庭成员的4倍,这可能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居民生活在穷困的居住地区、暴露在有毒的环境(如工业污染)之中、易发生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有关。
近年由于临床治疗方案的改进,使再障的病死率明显下降。进一步了解再障的发病特点和可能的诱发因素,有利于尽可能地减少再障的发生。
4 规范再障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 由于各地区采用的实验方法不同,如病例登记的方法、人群普查的方法等,极大地影响了再生障碍性贫血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及其各地区之间的可比性。因此,若进行人群普查,必须规范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有助于提高再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可信度。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