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川崎病研究新进展

pidine)治疗,但仍反复发生心肌梗塞,长期服用华法令又不可取,故对此类病人应采用冠脉搭桥术[14]。


   3.10 心脏移植


  据英、美国立移植注册单位报道全世界共有8例川崎病患儿因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瘤、重症不可逆性心功能不全而进行心脏移植,其中英国3例,美国5例。其中6例存活,2例死亡。研究认为心脏移植是治疗因川崎病导致的严重的心脏局部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移植指征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多处重度狭窄、搭桥手术失败的病人[1]。


  日本报道虽然3岁以下的川崎病患儿较少见,但容易出现冠状动脉受损而死亡。认为应早期发现(病后第4~5日),阿斯匹林每日30mg/kg+大剂量丙球2000mg/kg(共1次)静滴,能有效防止冠状动脉受损[1]。


  3.11 乌达替(UTI)


  UTI是一种对多种酶,如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起作用的多价酶抑制剂。临床研究提示UTI是一种内源性的抗紧张物质,而且也是一种多形核白细胞(PMN)抑制剂和自由基清除剂及抗内源性休克作用的药物。根据UTI的药理作用,在川崎病早期应用UTI能阻断PMN的致病途径,抑制PMN对纤维蛋白和弹性蛋白的破坏,起到预防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的形成等并发症,并能减少丙种球蛋白的剂量[1]。


  3.12 已酮可可碱(PTX)+IVIG


  日本山口大学采用PTX+IVIG对43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多中心、前瞻、随机临床试验。A组病人仅用IVIG200mg/kg+阿斯匹林每日30mg/kg连用5日,B组为IVIG+阿斯匹林(剂量同A组)+PTX每日20mg/kg口服,30日。结果B组无冠状动脉损害,而A组14%病人发生冠状动脉损害,提示PTX能迅速降低TNFa水平,减少对冠状动脉的损害[1]。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CD 40 CD 40L与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
    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老年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研究的若干进展
    川崎病早期治疗临床观察
    川崎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减少的初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观察及护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川崎病48例临床观察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观察及护
    川崎病28例临床分析
    肥胖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川崎病22例临床分析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67例川崎病疗效评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