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积决定了它对超声的散射性能,既定容积内所有散射元件的散射强度即为总的背向散射强度,在心动周期中散射元件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IBS值的周期性变化。收缩期心肌的收缩导致了超微结构中非收缩成分的压缩与变形,因此,在收缩期,既定容积中隔开结缔组织及肌纤维的平均空间距离增大,散射元件数量减少,即散射密度减少,最终导致既定容积IBS值减少。
3.操作中可避免的影响因素
探头频率:背向散射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相对较低的频率更适合于临床应用(2.25MHz左右)〔8〕。
仪器条件设置:增益(TGC、LGC)、压缩(Compression)及能量(Power)设置对背向散射信号强度均有影响。在操作过程中应固定于同一水平,以保证测值更具有可比性〔9〕。
肌纤维方向:如左室后间壁、侧壁心肌节段的肌纤维方向与超声束角度倾斜,故其IBS值较前壁、后壁明显减小〔10,11〕,因此,相同节段心肌测值进行比较更具有可比性。
4.临床应用
心肌受损的临床评价:由于心肌的组织特性与背向散射信号强弱密切相关,当心肌受到缺血或其他原因的损害时,其背向散射值会发生相应改变。Hoyt等〔8〕研究证实了人体心肌梗塞后,梗塞区心肌平均IB值增高。Natio等采用IBS法结合心内膜下心肌活检对1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心肌的平均IB与纤维化程度成正相关(r=0.68-0.71,P<0.01)。国内朱永胜等〔12〕应用超声背向散射参数评估了高血压患者的心肌受损情况,结果发现无合并症患者的心肌背向散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有合并症患者差异显著。他们认为心肌背向散射参数可用于判断高血压病性心肌受损的程度。
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后心肌活性的评价: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通过观测局部室壁运动状况,可以用于评估再灌注晚期心肌的活性,但不适于再灌注早期心肌整体复活程度的评价。因为研究表明,再灌注早期室壁运动几乎没有得到改善,或者改善甚微〔13〕。另外,心肌对比超声心动图或多巴胺负荷超声是评价AMI再灌注早期心肌活性的有效方法〔14,15〕,但由于技术所限,这些方法没有在临床得到普遍应用。近来,超声组织定征评价心肌活性的临床应用价值受到普遍关注。已往学者采用背向散射技术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发现梗塞心肌的CVIB值恢复早于室壁运动的改善,为不依赖室壁运动而独立评价心肌的活性提供了可靠方法〔16,17〕。Takiuchi等〔9〕对26例AMI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再灌注前,所有梗塞节段运动异常(明显减弱、消失或矛盾运动),梗塞区心肌的CVIB值显著下降(P<0.05),IBS delay明显增大(P<0.05);再灌注后3天,梗塞区心肌的CVIB值即明显增加,大多数患者的IBS delay恢复到正常范围;到再灌注后7天,CVIB值仍然逐步增加;但直到再灌注后21天才发现室壁运动的改善。因此,CVIB值的早期恢复现象表明,背向散射技术对评价及预测局部心肌的活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不依赖于室壁运动状况。
评价同种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AR):从组织学来看,心脏AR可以定义为心肌水肿、细胞浸润,更严重者则伴有肌细胞受损及组织间隙出血。诊断AR的方法的主要标准是其快速、可靠区别排异反应心肌的能力。心内膜下心肌活检不失为“金标准”,但具有创伤性,可重复性受限。超声组织分析的目的在于从心肌组织声学特性的改变来确定心肌的病理变化。Stempfle〔18〕等采用视频法分析了动物实验中移植心脏心肌的灰阶水平与灰阶分布,结果发现中度与重度AR期舒张末期心肌的灰阶值明显增大,而轻度AR不会导致灰阶水平的连续性改变。因此,视频法的敏感度不够,限制了它对人体的应用,因为轻度AR亦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Masuyama等〔19〕采用射频法的临床研究发现人体同种心脏移植术后急性中度排异反应会导致心肌CVIB值的显著改变。Angermann等〔20〕采用射频法通过检测52例移植心脏舒张 末期的2D-IB(two-dimensional integrated backscatter)值,以评价该方法对AR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心肌的2D-IB变化与AR反应密切相关。与AR反应前比较,AR反应后心肌的2D-IB值显著增大,左室后壁或室间隔的2D-IB值增加1.5bB即表明轻度AR反应的敏感性为88%、83%,特异性为89%、85%;2D-IB值分别增加5.5及3.8dB即表明中-重度AR反应的敏感性为92%、79%,特异性为90%、84%。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