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病毒感染对造血的影响

发现在CMV长期感染的基质细胞内未能检出G-CSF和GM-CSF的释放,IL-6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生成减少[9],而正常状况下二者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具有协同作用,诱导造血前体细胞分化。目前CMV干扰IL-6和LIF合成减少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HCMV不仅影响调控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的合成,而且干扰已平衡的细胞因子网络。目前认为可能是多种机制单独或联合作用导致骨髓抑制:①病毒感染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辅助细胞,通过影响造血细胞因子的产生而影响正常造血调控网络;②感染造血微环境的基质细胞,通过影响细胞因子的生成或干扰正常的基质细胞-造血细胞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它们在造血调节中的作用;③直接感染造血前体细胞,阻遏这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对这种机制还存在着争论[10]。


  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Ⅰ,HIV-Ⅰ)


  在大多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可见一系或多系造血抑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HIV-Ⅰ血清学阳性者,尤其症状明显的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除了CD4+ t淋巴细胞进行性耗竭外,也常见到外周血其它血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HIV-Ⅰ相关的外周血细胞减少可能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多数研究集中在HIV对CD34(+)的前体细胞感染的问题上,对此目前存在争论。HIV包膜糖蛋白gp120和CD4分子有高亲和性,虽然CD34+细胞表面有相当数量的CD4分子,但它不易直接被HIV-Ⅰ感染,可能的原因是缺乏辅助因子11]。 Marandin等[12]在体外利用克隆技术和长期培养进行功能分析,发现受HIV-Ⅰ感染的造血前体细胞与正常者相比数量和动力学没有变化,应用PCR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在CD34+细胞和造血前体细胞分化的单个克隆中均不存在HIV-Ⅰ病毒的DNA,但发现骨髓微环境中,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或基质细胞受到HIV-Ⅰ的感染,从而导致造血调控的缺陷,出现造血异常。有研究发现HIV-Ⅰ感染的CD34+造血前体细胞生存和分化能力存在缺陷,这是由于受HIV-Ⅰ感染的外周血单核细胞或骨髓辅助细胞和HIV-Ⅰ特异性可溶产物共同作用,改变造血微环境,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抑制,这可能是HIV感染患者外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发病机制[13]。Davis等[14]总结了近年的研究,认为AIDS患者外周血细胞减少显然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外研究已经证实HIV能够干扰纯化的造血前体细胞的生成和分化,虽然一些造血前体细胞可能会受到 HIV-Ⅰ的影响,但无论体内还是体外实验均显示骨髓的抑制很可能是由病毒或病毒相关蛋白与造血前体细胞细胞膜的相互作用介导的。干细胞是髓系和淋巴系共同的前体细胞,HIV-Ⅰ损伤早期造血前体细胞不仅能导致AIDS患者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且导致骨髓不能重建成熟的CD4+T细胞功能池,这可能是T淋巴系的造血前体细胞在胸腺的内分化途径被HIV-Ⅰ损害。巨核细胞被感染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可能是大多数HIV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感染可导致细胞因子的合成紊乱,疾病的早期细胞因子生成增加,随之慢性免疫激活,出现骨髓增生不良或骨髓高增生的改变,在疾病发生的晚期,整个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因子生成失衡,病毒负荷增加,导致造血调节功能失调,出现外周血细胞减少。


  5 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躯体疼痛等。登革热病毒感染常有一过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骨髓可能是其感染和复制的重要场所。累及骨髓最直接的证据是在疾病的早期进行骨髓活检时,可见骨髓增生低下,登革热病毒检测阳性;病毒感染进入恢复期,骨髓活检则显示骨髓增生活跃[15]。目前还未证实登革热病毒可在骨髓细胞内复制。有研究显示,在体内BFU-E可被登革热病毒-4(DEN-4)感染,BFU-E克隆数没有减少,但在低增生的骨髓造血克隆内病毒抗原阳性,表明调节细胞可能被病毒感染[16]。其他的研究发现,DEN病毒感染的患者血小板生成素合成受到抑制,提示病毒可能改变了微环境中调节因子的合成[15]。对登革热相关的骨髓抑制综合征已有很多研究,有人对试验感染登革热病毒的志愿者和登革热病毒严 重感染的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见到了骨髓抑制的全过程:在感染的3~4天内出现骨髓病变,宿主的骨髓出现炎症反应并很快出现发热;发热后的4~5天中性粒细胞减少;随后免疫活性增强,清除被感染的细胞,症状缓解,血细胞恢复正常。进行长期骨髓培养研究发现,幼稚和成熟的血细胞均可受病毒的感染,基质支持造血的能力降低,受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颈动脉的实验研究
    感染病人的营养支持
    部分理化因子对肠道病毒灭活效果的研究
    病毒性肝炎病家防病状况与家庭二代发病
    人工关节假体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热应激反应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全长基因
    利巴韦林累积剂量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抗
    新出现的几种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先天性梅毒合并弓形体、巨细胞病毒感染
    母婴人乳头状瘤病毒亚临床感染的检测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