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40例;轻度受影响84例;生活不受影响9例,仅占6.8%。
四、诊断方法
除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外,X线肩关节造影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本组133例均经造影作出最后诊断,准确率达100.0%。造影剂注入后,拍肩关节的前后位、上肢外展位、上肢内旋和外旋位、外展后的内旋和外旋位。57例同时作了MRI检查,因其为非动态观察,诊断的可信性受到一定限制。
五、手术方法
主要为McLaughlin方法。患者仰卧位,患肩抬高,在肩峰内侧一指距处做纵切口,切开皮肤,分离三角肌,切除部分肩峰,显出肩峰下滑囊并切开,一般可见肩袖撕裂、肱骨头外露、肩袖的近端回缩。用尼龙线缝合肩袖近端并将其牵引出,在肱骨头肩袖附着点以远做一骨槽,将肩袖固定在骨槽内并缝合固定;理想的手术结果应是将肱骨头完全覆盖。
133例中,采用McLaughlin方法修复肩袖81例(60.9%),McLaughlin方法加肱二头肌腱固定20例(15.0%),单纯肩袖组织端端缝合22例(16.5%),肩袖组织端端缝合加肱二头肌腱固定10例(7.5%)。
结 果
随访3~12年,平均4年6个月。术后疼痛消失112例(84.2%),过劳后疼痛或偶然疼痛19例(14.2%),术后持续疼痛2例(1.5%);术后肌力恢复正常94例(70.6%),患肢稍感力弱35例(26.3%),上举困难4例(3.0%);生活能自理118例(88.7%),日常生活稍感不便12例(9.0%),日常生活受到一定限制3例(2.3%)。
在随访过程中,根据肌肉萎缩程度、局部触痛、肩关节活动范围、是否有撞击痛和肌肉强度等评分。肩疼痛和关节功能各分为10级,肩部前屈后伸和外展各分5级;获34~35分为优秀,29~33分为良好,20分以下为差〔2〕。133例中,优117例(88.0%),良13例(5.8%),差3例(2.2%)。133例未发生并发症。
讨 论
肩袖损伤在青年人多由外伤所致〔2,3〕,老年患者则多 发生在退变的基础上〔4〕。因此,对老年患者的持续剧烈肩痛往往要考虑肩袖的器质性病变。我们曾观察36例肩袖撕裂的病理切片,患者平均年龄60.5岁,其中35例肩袖有退行性变,只有1例青年患者由外伤造成肌腱撕裂,无退变的表现。Refior 等〔5〕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肩袖撕裂的发生率也增加。老年人肩袖组织退变表现为胶原组织疏松,有滑膜组织长入,肌腱组织分离、变薄〔6〕。在肌腱的深层发生纤维软骨化,伴有玻璃样变,软骨样细胞形成。在性别分布上,肩袖撕裂以男性患者居多,本组男女之比约为4∶1。
肩袖撕裂通常分为4型,即全层撕裂、浅层撕裂、中间层撕裂和深层撕裂〔6〕。老年患者的肩袖撕裂特点是病史长,病变范围广,外伤史不典型,因而肩袖撕裂难以明确分类。本组的诊断是依据肩关节造影及临床体征,133例老年患者全层撕裂者89例,占66.9%,其余为混合型撕裂;纵向撕裂9例,主要是冈上肌与肩胛下肌的撕裂。本组浅层和中间层撕裂对关节功能影响不大,且无法在造影中显示。
患者的肩痛原因较为复杂,如果伴有明确的体征且疼痛时间较长,不要轻易诊断为功能性病变或肩周炎〔7〕。要考虑肩关节的器质性病变。在本组随访的133例手术患者中,有70%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无效后,方采取手术治疗。肩关节造影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MRI是辅助诊断方法〔8,9〕,不能对肩袖损伤作出决定性的诊断;肩关节镜对诊断肩袖撕裂有一定的局限性,能被关节镜诊断的肩袖撕裂大部分需要开放手术,故做关节镜实无必要。
老年患者除肩关节疾病外,常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如能在术前适当治疗,控制血糖或呼吸道感染,改善心功能,是可以在麻醉下实施手术的,手术时间约为60分钟。
老年患者肩袖撕裂虽然以退变为主要特点,但仍然有部分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与非老年人不同的是,偶然或轻微的外伤即可造成肩袖的全层撕裂。因此,对老年患者的肩痛应予重视,要正确诊断,不要轻易放弃治疗。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