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丸、三才封髓丹、清宫寿桃丸等传统名方均能促进脑蛋白合成,改善神经系统功能,清除自由基,改善智能低下状况。何首乌、枸杞子、刺五加、补骨脂、杜仲、菟丝子、人参、黄芪等补肾填精益髓的中药均有抗老延年、改善智能状况的作用[2]。笔者认为,老年性痴呆的病程较长,老年人又多身患多种疾病,临床证型纷繁复杂。但不管病情如何变化,肾虚始终贯穿老年性痴呆的整个病程,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临床只要以补肾填精益髓立方防治老年性痴呆,就能取得较好疗效。
2 痰凝血瘀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重要因素
人至老年,肾气肾精亏虚,脏腑功能虚衰,津液失于蒸化而为痰浊,阴血无以运化而为瘀血。津血同源,痰瘀互结,上蒙清窍而致痰致癫。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凝血瘀推动了老年性痴呆的发生发展。
2.1 痰凝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肾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素问.道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肾对津液的主宰作用,主要表现在肾所藏的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是气化作用的原动力,因而胃的“游益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清别浊”,都需要依赖肾的蒸腾气化作用而实现,全身的水液,最后亦都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使“清者”蒸腾上升,从而向全身布散;“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人到老年肾气亏虚,蒸腾气化作用失常,津液不能蒸化而为痰浊;或肾精亏虚,阴虚火动,灼津为痰。如《医贯痰论》云:“肾虚不能制水,则水不归源,如水逆行,洪水泛滥而为痰,是无火者也,……阴虚火动,则水沸腾,……水随波涌而为痰,是有火者也。”痰浊产生之后,停积于脏腑、经络、血脉、器官、组织之中,达到一定程度而不能消除时,便可引起多种疾病。如痰浊上犯头部,蒙蔽清阳,则可见“痰迷心窍”之头痛、眩晕、呆钝健忘、神昏癫狂等证。张子和、朱丹溪等多以痰论癫。陈士铎《临证录》更言“……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由此可见,痰浊产生与神明受损关系密切。
临床应用具有豁痰开窍作用的方剂如温胆汤、涤痰化瘀汤等具有一定疗效。石菖蒲灌服能明显促进正常小鼠的记忆获得和改善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乙醇造成的记忆获得、巩固和再现障碍[3]。远志、厚朴等理气化痰开窍中药也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行为智力。这些研究说明痰浊是老年性痴呆发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病理因素。
2.2 瘀血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
精血同源,精血互化,血与精同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的充盛,血脉的调和与流利。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所以不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血热或运行失常,均可出现精神衰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甚则可见精神恍惚、惊悸不安,以及谵妄、昏迷等神志失常的多种临床表现。
人至老年,肾精不足可致气化无源,无力温熙、激发、推动脏气,精不化血或阴血不充,可致阴亏血少,诸脏腑、四肢百骸失其濡养,从而出现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血失流畅,脉道涩滞乃致血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五十岁至七十岁,……血气凝泣。”可见正常衰老过程本身就有血瘀证存在的潜在性。故瘀血内停也是痴呆发病的重要原因,瘀阻心脑则可心神不安,心悸失眠,健忘痴呆,神昏谵语。王清任《医林改错》说:“癫狂一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相接,如同做梦一样。”唐容川《血证论.瘀血》也说:“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
实验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除改善血液循环外,还可以改善免疫功能,增进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在抗衰老和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方面具有较好效果。当归、丹参、川芎、葛根、三七、银杏内酯等是研究较多的对抗衰老和痴呆的药物。
2.3 痰瘀互结推动老年性痴呆的发展
在老年性痴呆的病程发展中,痰瘀程度不同地相互夹杂,互为影响,共同推动着老年性痴呆的发展。一方面,津血同源,津亏而血虚,血少而津涸,因虚而致痰致瘀;另一方面,津血的运行均依赖气的推动,痰凝则气阻,气阻而血瘀,反之亦然。老年性痴呆所表现出的呆板、迟钝、寡言、傻哭傻笑、舌质暗淡或舌质淡、苔白腻等各种临床症状正属于中医痰凝血瘀范畴。
现代研究认为,代谢失衡引起有害物质的蓄积造成组织器官结构功能的变化是“痰浊”形成的机理。对血瘀证的本质研究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