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Pna手术及盆底肌肉折叠术在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中的应用

伤口I期愈合。


  2. 术后随访半年到2年,采用无肛术后排便控制的临床评分法和肛门直肠测压评价术后的排便功能。本组9例患儿术后排便控制功能均有明显改善,3例术前临床评分为0分者,术后增加到4分1例,5分2例,其中1例第2骶骨以下骶骨缺如;2例术前1分者,术后增加到5分和6分;3例术前2分者,2例术后增加到5分,1例6分;另外1例术前3分,术后增加到6分。


  术后半年均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结果如下:术前肛管最高静息压力平均为(15.5± 12.1)mmHg(7~21mmHg),最大收缩压力平均为(30.8±16.4)mmHg(19~65 mmHg),术后最高静息压力(17.8±9.2)mmHg(9~26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不大(P>0.5)。但是术后最大收缩压力为(52.7±11.1)mmHg(19~76mm Hg),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


  讨 论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常伴有肛门周围肌肉的形态和发育异常。Stephens等[8]认为耻骨直肠肌对无肛畸形儿术后排便控制最为重要。Pna等[6]扩延了参与排便控制重要结构的范围,提出了横纹肌复合体的概念,即耻骨尾骨肌的部分纤维呈漏斗状向下走行附于会阴皮肤,形成肛穴,而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群前后走行包绕在此纵行纤维的两侧,并强调只有直肠位于两侧纵肌纤维之中,排便控制功能才能形成。横纹肌复合体肌群处于持续的收缩状态,即使在睡眠时也不松弛;肌肉内含有大量的排便感受器,可产生排便反射和便意,这些功能是其他肌肉无法替代的[9]。许多临床资料[10]显示,横纹肌复合体的发育好坏与直肠盲端位置的高低关系不大,而与骶骨的发育程度正相关,第2骶骨以下缺如,常伴有复合体肌肉发育不良。本组病例表明,无肛术后大便失禁,与直肠肛门偏离横纹肌复合体中心有关系,9例患儿中有4例是新生儿期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手术,直肠肛门均偏向复合体的侧方,而行会阴肛门成形术4例中,肛门偏向前方。从病理解剖看,对于高中位肛门直肠畸形,由于直肠没有穿过盆底,横纹肌复合体实际为一实心性肌束。当经腹钝性分离时,容易从横纹肌复合体两侧坐骨直肠窝的疏松脂肪组织内穿出,错过了复合体中心。


  本组资料显示,直肠肛门错过横纹肌复合体是高中位无肛畸形儿术后大便失禁的原因之一。再次采用Pna手术,将直肠重新固定在肌肉中心,利用盆底肌折叠替代肌肉缺损,排便控制功能显著改善,术后患儿自述有便意,同时见原裂开的肛门口闭合,外翻的粘膜回缩。


  术前未行乙状结肠双孔造瘘术者,切口感染是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从本组资料看切口感染发生与术中游离直肠有无损伤有关。预防措施:手术切口要大,先正中劈开盆底肌,然后沿直肠后壁由上向下游离,再按此层次游离侧壁和前壁,肛缘处牵引线有助于分辨游离界限。凡直肠偏于一侧复合体完整者,可在直视下通过其中心缓慢扩张成隧道,将已游离的直肠从中穿出,切口部分感染也不会影响排便功能。


  大便失禁病因很多,治疗术式也很多,本术式对直肠偏离横纹肌复合体中心者,可改善排便控制功能。如果仍不理想,再行其他手术。前者对后者并无不良影响。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胰腺癌组织微卫星DNA不稳定与肿瘤临床
    低氧对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两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
    DNA测序证实的Wilson's病ATP7B基因第
    一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及mtD
    食管癌低表达cDNA片段C6
    卵巢恶性肿瘤的DNA倍体分析及临床意义
    人微小DNA病毒B19感染调查
    微卫星不稳定性及DNA错配修复系统与子
    中国人胃癌组织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研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细胞
    子宫平滑肌和胎膜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p53与PCNA表达的关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