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用于基因治疗的慢病毒载体

织来源的细胞;③VSV的包膜赋予HIV载体颗粒高度的稳定性,使其能够通过超速离心而浓缩,达到高滴度。Naldini等已使HIV-1载体滴度由105转录单位(TU)/ml达到108TU/ml。这样的改进无疑是HIV载体系统走向应用而迈出的一大步。


  3.2 包装成分


  包装成分的构建应在不影响重组病毒的装配和感染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无关的HIV-1蛋白的表达,为野生型病毒的恢复设置障碍。Naldini等[1,2]在构建包装质粒pCMVΔ R9和pCMV Δ R8.2时,分别在env基因阅读框架前插入了多个终止密码子或删除了env基因中1.4kp的序列,代之以终止密码子,以阻止env基因的表达。在此基础上,Zufferey等[3]将包装包装质粒上表达调节蛋白Nef、Vif、Vpr和Vpu的4个基因分别删除或联合删除,结果发现它们对于产生HIV-1载体颗粒是非必需的,即使完全删除,得到的载体颗粒仍具备转导非分裂细胞的能力。这4个调节蛋白或已被证实、或被高度怀疑是构成HIV毒性的因素[11,12],将其删除、加上包膜蛋白的替换,可使制备HIV载体过程中产生野生型病毒的可能必微乎其微。


  3.3 载体质粒


  载体质粒上HIV-1的顺式序列通常包括两端的LTR、剪切位点及包装信号Ψ等。此外,研究表明[7],gag基因5′端的序列可提高载体RNA的包装效率;Rev蛋白需要与Rev反应元件(RRE)相作用,将未剪切的载体转录产物从细胞核转运到胞浆。因此,Naldini等[1~3]在载体上保留了gag基因5′端350bp的序列及位于env序列中的RRE,提高了产生载体颗粒的能力。对于载体上需含有多少顺式作用序列为最佳,目前尚不完全靖楚。


  4 HIV-1载体介导基因转移的体内外实验


  迄今,Trono课题组构建的HIV-1载体系统已在体外转导过人子宫颈癌细胞(HeLa)、鼠成纤维细胞(208F)、原代培养的人巨噬细胞、人呼吸道上皮细胞等,结果表明[1-5],HIV-1载体无论对分裂细胞还是非分裂细胞均能转导,但对非分裂细胞的转导效率与细胞所停止的周期有关。HIV-1载体对G0期细胞的转导效率不如对静止于G1/S或G2期的效率高,停止于G0期的时间越长,这种差别越大。这可能是由于某些G0期细胞内脱氧核苷酸浓度低、影响了反转录步骤,造成报告基因未表达所致的表观现象。实际上,HIV-1载体有的已进入到G0期的靶细胞内,建立了转录中间体。一旦这类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载体所携带的基因就会表达。


  在动物体内实验中,Naldini等[1]将HIV载体注射成年大鼠脑组织,30天后取脑组织,未观察到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显示报告基因能够在终末分化的神经元中表达,证明HIV载体对体内基因转移是有效的。此后,他们将重组病毒在转导前用dNTP和多胺处理,以增加病毒内逆转录反应,可使对大鼠神经元的转录数率提高2倍,报告基因可表达3个月以上[2]。Miyoshi等[4]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HIV载体注射大鼠眼球,GFP能在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细胞中表达,如果以视紫质启动子控制GFP,则可在感光细胞中特异地高表达。


  对于HIV-1载体进入非分裂细胞后的表达是否全部由整合形式产生,目前尚有不同意见。Naldini等[2]将包装质粒中的整合酶基因突变,如此而产生的HIV载体不能在非分裂细胞中表达,因此认为HIV载体的表达全部由整合形式产生;而Goldman等[5]却在转导细胞中测到了HIV载体前病毒的非整合形式,认为不能排除两种形式同时存在的可能。


  在用HIV-1载体已经进行的所有体内外实验中[1~5],未出现过有复制力的HIV,说明其安全性是有保证的。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莱姆病螺旋体中国分离株外膜蛋白C基因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
    转基因小鼠人载脂蛋白AI基因表达对血浆
    衰老真皮成纤维细胞胶原基因调控研究
    骨痂组织冰冻切片前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
    癌基因与修复
    胶原酶软膏用于二级伤口治疗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全长基因
    利巴韦林累积剂量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
    辽宁锡伯族及汉族耳垂基因频率的分布
    DNA测序证实的Wilson's病ATP7B基因第
    应用MOEA技术检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
    唾液中口腔粘膜上皮细胞FMR1基因突变的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