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白血病
Iversen等[9]采用放射性微球法观察了大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骨髓血流的改变,发现接种白血病细胞后5小时骨髓血流有短暂的升高,然后逐渐减少,至25天左右降至最初的50%,同时肝、脾的血流也减少。作者认为骨髓血流减少可能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压迫血管所致,并指出白血病细胞对血供的需求低于正常骨髓。 petrakis等早年测量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和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患者的骨髓内压力,发现患者高于正常人10~ 20mmHg;这与 iversen等的观察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急性白血病时骨髓血流的改变也有不一致的发现。 petrakis等1953年用放射性131 i清除法测量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的血流,发现高于正常人。这些观察结果的差异与检测方法有关,或者与白血病发展的阶段有关,尚未获得满意的解释。
关于急性白血病时骨髓血管数目的改变, petez-Atayde等[1]采用免疫组化显示骨髓血管内皮细胞方法,发现儿童 aLL骨髓血管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完全缓解后血管的数目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aguayo等[10]发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患者有相同的表现。对于白血病时骨髓微血管数目增多的机理, fiedler等[11]证明人 cML时存在一个旁分泌环,即白血病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促使内皮细胞产生 gM- cSF, gM- cSF又反作用于白血病细胞,促使其增殖。 katoh等[12]的发现也支持这一结论。
2.2骨髓慢性增生性疾患
lahtinen等[13]证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骨髓血流比正常人高。 lahtinen等[6]利用133 xe清除法研究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骨髓纤维化患者骨和骨髓的血流改变,发现这些疾患时骨和骨髓的血流都增加, martiat等[4]利用 pET技术也有类似发现,并同时发现慢性淋巴白血病、慢性溶血患者骨髓血流并不增加,因而他认为骨髓慢性增生性疾患时血流的增加与其细胞数无关,而与血管增生有关。这一点在骨髓切片中已经证实。 aguayo等[10]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也发现 cML、 mDS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微血管的面积百分比)比正常人高。多发性骨髓瘤病人骨的微血管密度和血管通透性也比正常人高,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14,15]。
2.3 G- cSF和 epo应用对骨髓血流的影响
Iversen等[16]发现给健康成年大鼠皮下注射 rhG-CSF10μ g/kg后骨髓的血流逐渐增高,到8小时达到最高,为对照的2倍。骨组织的血流不受注射的 rhG-CSF的影响。给大鼠皮下注射 epo1000μ g/kg×3次,间隔6小时,骨髓血流也逐渐增加,72小时后增至正常时的2倍。这些实验结果为临床应用 epo和 g-CSF提供了某些参考。例如骨髓移植时可以用 epo和 g-CSF促使骨髓血流增加,从而有利于造血细胞的种植。关于 epo和 g-CSF增加骨髓血流的原理, iversen等[17]认为这些细胞因子对骨髓的血管有直接的扩张作用,但其直接的联系尚未发现。一氧化氮在这些细胞因子引起的血管扩张中可能起信使的作用。
2.4放疗和化疗对骨髓血管、血流的影响
Narayan等[18]给 c3H小鼠静脉注射5-FU150mg/kg或分次全身照射8Gy,采用骨髓切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给予发现5-FU或全身照射后第5天骨髓细胞大量减少,静脉窦明显扩张,融合,推测可能是由于骨髓细胞数量减少,因而减少了对窦壁的压力所致。到第21天,静脉窦扩张消失,血管系统的体积恢复正常,仅静脉窦的形态和大小变化不一致。这为临床对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即大剂量持续较长时间用药与较短时间内用药在骨髓内达到的有效药物浓度是相当的,长时间用药反而增加了化疗的毒副作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