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血液流变活性药物的体外研究概况

#e#

  药物流变学是药物学与流变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探索药物发挥作用的流变学机制,本文 就药物流变学研究的体外实验有关问题作一总结。


  临床验证中的双盲法安慰剂对照研究是流变活性药物功效的最终试验,这些药物的体外 实验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主要,在寻找新药之临床前研究阶段以及临床研究阶段,流变学实 验能够补充临床结论。有关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阶段对药物进行流变学体外实验的作用如下 。


  临床前试验阶段:①发现现有药物的新用途;②确定化合物的流变学全貌(对RBC,WBC ,血小板,血浆蛋白的作用);③对流变活性药物的同类物进行试验;④寻找具有流变活性 的新化合物;⑤在后继的临床试验中,确定合适的检验药物具有流变活性的方法。


  临床试验阶段:①提供一个客观的结论;②证明药物在体内的流变学作用;③体现临床 效果与流变活性间的因果关系;④发觉不敏感人群;⑤确定量效关系和时间依赖性。


  1 体外实验的原则


  在设计制定评价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体外实验时必需遵循下列几条基本原则。


  1.1 鉴定和分离靶细胞体


  血液是一个混合的细胞群体,应对实验的细胞对象进行适当分离,流变活性药物可能作 用于红细胞,白细胞或血浆蛋白,亦或对它们都有作用,因而要求获得较纯的细胞群体,可 将全血经棉花过滤获得纯的红细胞,将全血经过密度梯度沉降以获得白细胞亚群,或通过低 速离心(400 g,5 min)获得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1.2 选择合适的药物浓度


  很多药物研究时使用了较高浓度而体内不能达到如此高浓度,由于对到达靶细胞之药物 精确浓度不甚清楚,体外实验时使用的药物浓度应覆盖其发挥药效的药理学浓度范围,如同 体外流变学试验所需合适细胞浓度一样,药物与细胞的比例也很重要,在体外使用的药物浓 度应尽量调至体内药物与细胞相应的比例。


  体外流变学研究时通常要将洗涤过的细胞悬浮在无蛋白质的缓冲液中,与体内富含蛋白 质的血浆相对比,由于在体内结合到血浆蛋白质上的药物相应地被体外结合到靶细胞质膜的药物代替,因而到达靶细胞群药物浓度较高。反之,如将白蛋白加入到缓冲液中,应考虑 到结合在白蛋白上的药物。缓冲液的特性也应考虑。有些缓冲液如磷酸盐和Tris能进入细胞 内增加细胞的体积,因而影响流变测量。一些缓冲液不能穿透细胞,如HEPES,作为缓冲液 相对优越些。


  1.3 流变仪器和方法的选择


  不同流变学测定仪器灵敏度差异很大。同一仪器的不同参数的灵敏性亦差异很大,因此 选择使用仪器应多注意。为了提高不同实验室测量数据的可比性和结果的可靠性,应尽可能 按照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关于血液流变学的规定和要求。


  1.4 亚群分离


  血液不仅是由混合的细胞群体组成,而且不同的细胞群体还由复杂的亚群组成。红细胞 按照其细胞阳离子浓度和含水量由轻到重密切排列,基于细胞年龄和ATP含量发挥其酶的活 性。白细胞由处于不同成熟期的不同细胞系组成,其成熟状态可以是静态或激活的。同样血 小板亚群依赖于其年龄和激活状态而存在。


  不同亚群之间存在着流变差异,针对相应亚群流变学测量的技术包括密度梯度分离,或 当亚群在形态上可以识别时,如红细胞内含疟原,可采用微吸管吮吸法[1]。用于 单个细胞流变测量的仪器如红细胞刚性测量仪,细胞转移分析仪,已显示了一定作用。


  1.5 质量控制的要求


  在临床研究中对药物流变参数的纵向研究必须严格实行质量控制,用于质量控制的流变 学方法仍处于初期,较简单的方法包括用正常样本来检测仪器的漂移情况, 或设对照组及有 效治疗组。


  1.6 药物对细胞膜和形态学的作用


  亲脂性药物进入细胞膜脂质双层对细胞的形态和流变学发生根本影响,根据脂双层理论 这些药物有时间依赖关系,膨胀外层引起棘状红细胞症,然后进入内层引起裂口红细胞症。 经14C标记可以确定药物插入脂质双层的程度[2],能以此方式改变细胞形状 的药物,将对红细胞的变形、聚集、沉降和粘滞产生不利影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血管扩张 剂枸橼酸西替帝尔(cetiedil),在低浓度时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而在高浓度时改变细胞膜 阳离子流动使细胞肿胀而失去变形能力[3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两种麻醉方法对腹腔镜气腹的血液动力学
    我国某县血液筛选后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残
    人血液不同成份吸收光谱探讨
    血液透析病人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游离氨基酸检测
    强身丹对21月龄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尿毒症维持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分析
    控制性降压对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安全性的
    地氟醚对体循环和肝脏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临
    自体血液回收机在手术中的应用
    流行性出血热血液净化时机的探讨
    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心脏手术病人血液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