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MODS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DS模型的3个关键因素是复合因素致伤、器官功能支持和打击敏感器官。


  2.2 两次打击模型(two hit model):建立标准化和符合临床实际的双 相迟发MODS大动物模型一直是整个MODS研究中的难题。目前现有的MODS模型,由于存在着致伤因素单一、动物存活时间短、诊断标准不合理以及缺乏器官支持过程而难以被临床工作者接受。为此,作者在以往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引入器官支持因素,建立动物的ICU,复制成功一个符合MODS发病因素、病理过程和临床特征的标准化的双相迟发大动物模型〔7,27〕。


  首先,建立动物的ICU,基本设备包括心功能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机、输液泵、代谢笼以及空调、净化和通风装置,能进行循环、呼吸及代谢监测与支持。


  动物模型制作分为首次打击(手术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复苏再灌注)、二次打击(门静脉内毒素血症)和器官支持3个阶段。手术创伤后采用Wiggers′法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维持动脉 压6.0~7.3 kPa之间1小时。休克终点经颈静脉和门静脉快速回输失血和2倍失血量的林格氏液。复苏24小时后,再经门静脉持续输入大肠杆菌O26B6内毒素(30 n g.kg-1.min-1),持续5日,并进行持续呼吸和循环监护及标准代谢支持。当出现心血管或(和)呼吸功能不全时,使用呼吸机和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持续呼吸和循环支持。


  动物的发病过程及检测指标呈双相变化。创伤休克期表现为低排高阻、轻度炎症和代谢反应,TNF、IL6和IL8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输入内毒素后,上述细胞因子升高幅度更为显著,动物出现高动力循环、持续高代谢和脓毒性休克的症状,血和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00%和64%,表明在第1次打击预激的基础上再次打击,能使全身炎症反应放大和加重。临终前表现为失代偿性低排低阻和代谢衰竭,伤后10日MODS发生率60%,死亡率90%。


  此模型具有如下特点:①多因素复合致伤,突出了创伤、低血容量性休克、再灌注损伤、肠源性脓毒症等MODS的发病因素;②采用创伤和感染双相打击,模拟出典型的双相迟发MODS的发病过程;③建立了动物ICU,对动物进行循环、呼吸及代谢监测与支持;④动物的炎性介质、血流动力学、物质代谢以及脏器功能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充分反映了MODS的临床特征。因此,此模型是成功的和符合实际的MODS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为研究MODS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临床防治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应用MOEA技术检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
    高胆固醇诱发 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实验
    加拿大矫形外科医生 Ian William Davi
    一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演变为PNH和MDS的过
    氯霉素致纯红再障伴PNH特征转化为MDS并
    体外膜肺氧合 ECMO 应用于双肺肺泡灌洗
    谷氨酸脱羧酶通过调节T细胞亚群预防NO
    消化性溃疡患者血中LPO含量 SOD及GSHP
    Goodpasture综合征
    抢救各种类型的创伤患者ARDS的预防和治
    CMOF烟雾剂对细菌气溶胶消毒效果的实验
    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
    NOD小鼠口服胰岛素对胰岛Fas及其配体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