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慢性实验。
2.1.3 过度炎症模型:Maier和Fry〔20〕认为,MODS是针对创伤和感染的刺激而产生的免疫反应过于强烈损伤自身细胞的结果。根据这一假说,Goris等〔21〕将酵母多糖注入大鼠腹腔,能造成严重的腹腔炎症和多器官病理损害,并且在无菌动物身上重复了这一结果。之后经Steinberg〔22〕和陆江阳等〔23〕国内外学者加以完善后,现已被广泛接受和普遍采用。
为了探讨炎症模型作为MODS模型的可能性,作者分别给予大鼠腹腔内注射粒细胞激活剂酵母多糖(100 mg/100 g)、巨噬细胞激活剂去甲斑蝥素(1.5 mg/100 g)及细胞因子TNFα(100 μg/d)3种炎症刺激物复制动物模型〔23 25〕。结果显示:注射上述 物质后,3组动物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和器官功能损害,血白细胞计数增加,磷脂酶A2和TNF等炎性介质水平升高。酵母多糖模型腹腔渗出液以粒细胞为主,去甲斑蝥素模型腹腔渗出液以巨噬细胞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器官组织水肿、出血、变性和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反应模型的可取之处在于致病因素简单明确,便于复制,具有明显SIRS的表现,适用于MODS发病机制的研究。不足之处是,病理生理过程与临床MODS有一定差距,器官功能障碍和病理损害较轻,一般达不到衰竭的标准。如PaO2极少<8kPa,肌酐(Cr)增高一般在1~2倍之间,因此难以作为标准化的MODS模型用于MODS的诊断和治疗。
2.1.4 肠缺血模型: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都表明,肠道可能是MODS发病的敏感器官。创伤、感染、休克和蛋白营养不良均可程度不同地造成肠粘膜屏障损害,而诱发肠源性脓毒症和MODS。这也为复制MODS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内外学者常采用肠系膜上动脉阻断的方法复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这种模型虽然能造成肠粘膜屏障损害和 远隔器官功能障碍,但动物存活时间短,MODS发生率低,与MODS模型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因此,一些学者在肠缺血再灌注基础上施加其他因素,提高了模型的成功率。
盛志勇等〔6〕报告了饲菌复合肠系膜上动脉部分阻断模型的结果。实验用狗40只,术前12 小时将大肠杆菌O111B41010个/kg一次饲入。用血管夹不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使门静脉血流量减少50%),1小时后松夹恢复灌流。阻断后24小时,血和组织脂质过氧化物显著增加;血培养细菌阳性率100%,其中60%为大肠杆菌,同时伴有心、肝、肺和小肠形态与功能的严重损害。此模型适合于创伤后氧自由基损伤及肠源性感染致MO dS的研究。
作者从临床实际出发,还设计出了低血容量性休克后肠源性脓毒症模型〔26〕。给实验用家兔术前1小时用胃管饲入大肠杆菌O111B42×1011个/k g后 ,用Wiggers′法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5.3 kPa,维持1小时)。休克末回输失血和1倍失血 量的林格氏液,复苏后观察10日。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80%的动物于休克复苏后1~3日出现肠源性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随之表现出全身炎症反应、高血糖和氨基酸代谢障碍,最终发生MODS(61%)和死亡(83%)。本模型突出了低血容量性休克、再灌注损伤、肠源性感染等创伤后MODS的常见诱因,基本模拟出单相速发型MODS的临床特征。
2.1.5 复制MODS模型的关键因素:根据上述研究,作者得出以下认识:①MODS是多因素诱发的疾病过程。单一因素致伤如单纯休克、细菌攻击、腹腔炎症或肠缺血等,虽然从某方面模拟了MODS的致病因素和发展过程,但都难以复制出符合临床实际的标准化的MODS动物模型。而复合致伤方式如家兔休克后肠源性感染模型,不仅较全面地模拟了 mODS的临床实际过程,而且能提高模型的成功率。②迄今为止,MODS动物模型与临床MODS的最大区别在于动物遭受致伤因素打击后没有强有力的器官支持措施,因而难以渡过最初的 休克或单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使可能发展到MODS的自然过程中断。因此,如何将抗损伤因素引入MODS的模型研究,建立动物的ICU,是提高MODS模型成功率的关键。③在MODS发展过程中,动物的器官衰竭也表现出一定的序贯性,最先衰竭的通常是肺和肠道(屏障功能),随之出现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肝衰竭及胃肠道出血。这一顺序与临床MODS患者的常见衰竭器官顺序基本相符。 因此,肺和肠道可视为MODS的敏感器官,重点打击敏感器官肺和肠道,有助于MODS发生。如家兔饲入大肠杆菌后再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是为了诱发肠源性感染;而门静脉内毒素血症模型采用山羊,是因为羊在内毒素攻击下极易发生肺功能障碍。
综上所述,复制MO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