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的传染病上,这样,一些卫生部门将资金由诸如结核病等传染病转移到非传染病疾病或HIV上,而当结核病重新出现且又是由耐药性微生物引起的时候,有限的公共卫生活动将直接用于确保感染的个体整个病程能得到适宜的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全球许多地区卫生保健系统不完善,甚至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这些系统逐渐过时或设计得不全面,极易引起疾病爆发,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失败的影响可能在战争、人口变动、自然灾害等过程中更易看见。
6 预防为主——21世纪控制疾病发生的主旋律[18~21]
从历史的发展看,许多疾病的根除主要归功于预防。在与传染病斗争中,已证明应用疫苗预防传染病有其独特的、巨大的作用,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全球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就是人类向疾病作斗争取得彻底胜利的最好证明。我国用了10年消灭了天花。从全球看,用了将近20年,实际上,只经过10年全球的通力协同作战,肆虐3 000年危害人类的疾病——天花即被消灭了。
21世纪,疾病控制应放在“未病之人”的健康促进和防病上,其次,才是病人的治疗。同时,强调对残疾和死亡的预防,关注与早死、疾病和残疾有关的高危人群,并利用更多的筛检干预措施来早期检测无症状疾病,以期预防早死。
选择适当的、确实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94年,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CDC)所做的评估显示,通过改变个体行为可预防近47%的早死,通过调节环境因素可预防另外17%的早死,而通过改进医疗手段,可预防的早死仅为11%。改变行为、降低危险因素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49%,仅减少吸咽,每年就可减少40万人死于癌症、心脏病、肺病和中风;健康饮食和锻炼可显著减少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癌症,每年防止30万人死亡;减少低龄饮酒和酗酒可防止10万人死亡;意外伤害是青少年死亡的最大原因,可以通过在工作场所、家庭和娱乐场所设置安全装置来预防;计划免疫可预防死于微生物感染人数中的70%;通过安全放置枪械和防止自杀,每年可减少3.5万人死亡;通过性卫生教育和安全的性行为,每年可以减少3万人死亡,并可以减少许多新生儿的HIV和梅毒感染。筛检乳腺癌和宫颈癌、定期检查和控制高血压,降低血脂,也可减少死亡。通过以上手段,每年可预防近100万人死亡。
许多躯体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溃疡病、哮喘、月经失调等所谓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心理社会干预对这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可发挥很好作用。即使是感染性疾病这类“纯躯体性疾病”,社会支持、心理应对、危机干预等仍然能在疾病的治疗及康复中发挥其辅助作用。
21世纪,在加大传染病防治力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非传染性疾病及意外伤害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巨大威胁。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以预料,随着癌症的攻克和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以及2010年前后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的诞生 ,21世纪必将是人类全面控制疾病和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辉煌世纪。
上一页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