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材料陈年艾绒、火柴、线香、医用胶布、大蒜或芦荟。
2.3 操作患者取侧卧位(男先右侧卧,女先左侧卧),施术时男先左后右,女先右后左,先灸足三里,用大蒜汁(或芦荟)涂抹在穴位表面,将艾绒捻成麦粒或黄豆样大小的艾柱,直接放置在穴上,点燃线香,用线香引燃艾柱,医者用双掌拢住周围,避免风吹,让艾柱慢慢燃烧,当患者感灼热疼痛时,嘱其忍耐勿动。同时,医者发出口令,患者跟随重复,由“1”慢慢数至“9”为止。患者疼痛会消失,待艾柱慢慢燃尽,掸去艾灰,可见穴位处出现一个向四周扩散、呈放射状之皱纹,说明施术成功(如不明显,可重复施灸1次),用剪好圆形胶布覆盖,以拇指紧紧按压30 s。然后,用同法施灸同侧之悬钟穴,再令患者侧卧另一边,灸治另一侧穴位,全部灸完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这时,患者往往会感到双腿温和有力,运动灵活,头晕等症也会明显减轻。
2.4 调护施灸之后,于灸后2周内患者宜进食豆类、鱼、鸡、香菇等“助阳发物”,促灸疮早发,以促使机体产生排毒反应。灸处产生无菌性炎症,有液体渗出等,患者不必处理。15 d内,若胶布脱落,还需重新贴上,超出此限则不需再贴;并对灸疮化脓后局部反应敏感者,只予针灸处理,不宜用药物处置(因抓搔致炎性化脓者除外)。数周后,灸处结痂,慢慢脱落,形成小瘢痕,达到全身气血的大调整,产生良好的保健免疫治疗作用。
3 适应症
经常感冒,体质虚弱,抗病力差者,或有头晕、手足发麻、下肢乏力等中风先兆者,或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及纳食呆滞、睡眠不佳者,或年龄在36岁以上,欲作防病保健者,均是“功能保健灸”之适应范围。最好每年施灸1~3次,年龄大、病情严重者,可每月或两个月施灸1次。
4 在防治中风病方面的机理
临床上,功能保健灸用于预防中风、中风先兆的病源多,疗效亦好,且为临床最早立项研究的项目。下面就其防治中风病的机理作一简要分析。古人云:“火有拔山之力”。取悬钟、足三里二穴,前者为胆经穴,又为髓之会穴,后者为多气多血,及“升降之本”“后天之本”的足阳明经之合穴,“合主逆气”,胆随胃降,在此二穴上施灸,可调气机,降逆气,升清阳,行气血和阴阳。从而阳气精血可恢复正常。在灸及阳经阳穴等补阳作用下,一方面阳气化生功能正常,“化生精”,则精血能正常生化,阴精上奉则“脑转耳鸣”“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者可除。另一方面,体内代谢废物及“痰”“湿”“淤”等阴盛之物能及时排出体外,表现为化脓灸具有较长时间排毒流脓泄浊的功效,是以有标本缓急兼活动之功。“无痰不作眩”者可除。是故阳气足则体内经络血脉之中流窜之“痰”“瘀”“滞”等“有形”标实可化于“无形”,而眩晕头痛,气血不能濡养及阳气不达经脉四末引起的肢体麻木诸症随之消除。在预防中风病方面,较具针对性。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