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简介了功能保健灸疗法的历史沿革、治病机理、适应病症、操作方法、调护事项及对中风病的防治机理和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状况。
【关键词】 功能保健灸; 瘢痕灸; 悬钟; 足三里
功能保健灸,是在古代化脓灸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创立的一种独特灸法,其对取材、选穴、操作、治疗时机上及医者等均有严格的要求及改进、创新。具有材料易备、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无毒副作用的优点。为外界更好了解这一疗法,而作如下简介。
1 功能保健灸法的沿革,古典理论基础和临床基础
广西中医学院谢感共教授最初于1994年《医学文选》第5期上以“保健疗疾的古传灵妙法 瘢痕灸”介绍过这一瘢痕灸法。其是在古典籍理论上结合临床经验,在古代化脓灸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创立的一种独特灸法。此后该法一直在广西许多医院的临床上广为使用。但亦沿用传统“瘢痕灸”之名称。为体现其对传统“瘢痕灸”改进及创新之处及与传统“瘢痕灸”的区别,为更好地反映该技术的特色内涵,谢感共老师在其指导的《功能保健灸对中风先兆及其血压(Ⅱ级高血压)血脂调节作用观察》一文中正式更名为功能保健灸疗法;究其立意,可理解为通过瘢痕灸的手段,依据《黄帝内经》强调的阳气在人体的主宰作用,重视阳气在养生中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注重用阳气的操作,强化机体的功能、阳气的功能,从而达到保健疗疾的目的。在宋代《太平圣惠方·明堂》卷一百及《针灸资生经·中风》卷四中,均有“凡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五月前,非时足胫上忽酸重顽痹,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便须急灸三里与绝骨四处各三壮”。足三里、悬钟二穴已广用于灸治养生保健,尤其针对中风病的防治;后《针灸集成·风部》论中风之候亦有类似论述;而功能保健灸法选定足三里、悬钟穴,缘二穴合用,既调“先天”又调“后天”;胆经为震卦,而胃经为良卦,胆胃经穴同取,有山雷顾卦之意,有激发先天以颐养后天的立意。而功能保健灸除在继承古代化脓灸法操作基础上,还进行一系列的规范,结合自己的理论认识,增加诸多要求,其对选穴、操作、治疗时机(临床多按二十四节气施灸,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者尤多,急病则不拒时机)、取材、数数字(取《针灸大成》用“9”老阳数)及医者等均有严格的要求,既是古典灸法理论的集中运用,又有对传统“瘢痕灸”的创新。再有,功能保健灸结合时间医学理论,将气血流注,气机开阖应用于灸法,充分体现了“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合”,“脏气法时”等唯物主义宇宙生物观及“因时制宜”的逆灸及灸治的养生防治思想。还有,灸法能温阳益火,人体是以阳气为主宰的;功能保健灸注重用阳还体现在取胆经悬钟穴上,胆为子时,为阳气来复,职司人体阳气输注之经[1],用阳气立意明显,抓住了“阳气为主导”在人体衰老、机能衰退的阴阳失调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最后,功能保健灸有较好的临床基础及影响;在广西许多医院临床运用已十余年,有诸多的病人群,尤对体质虚弱及预防中风等老年病方面,有广泛的病源,临床也很有针对性,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及广泛的社会声誉。
2 功能保健灸的操作方法
2.1 取穴悬钟,足三里。
2.2&n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