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临床肿瘤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

作者:周敏敏 卢圣贤 宁方芹 林铿 符立梧

【摘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生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则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激励机制创新、科学研究组织架构创新、科技管理部门观念与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体制创新 激励机制 组织架构 科研管理

  科技创新对学科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本文试图通过中山大学肿瘤学科发展,探讨科技运行模式创新、科技组织架构创新、科技激励机制创新、科技管理观念与职能创新等对临床肿瘤学科发展的作用。

    1   以课题制——突破科技运行模式

    科技体制创新是我国当前科技界的迫切任务,对于临床学科来说其科技体制创新尤具难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运行模式越来越制约学科建设的步伐,反映在科学研究上是“吃大锅饭”、长期低水平重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虽然经过几代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努力,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到1997年为止,科研人员年人均科研经费仅有0.3~0.5万元,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寥寥无几。

    如何迅速扭转上述局面,科技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1998年初中心制定了科研体制创新办法,率先在全国卫生系统中进行课题制运作,课题负责人享有充分的权力,实验室面积根据科研经费予以配置,组建了包括公共设施区、实验操作区等区域。课题制突破了专业的制约,进行人力、财力、物力等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僵局。

    科技创新,使学术队伍的科技意识及科研能力大大地增强,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和跨学科综合科研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取得高级别的科研成果奖励增多,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近5年来,承担部省级以上课题112项,总经费4 000多万元。在包括《Nature Genetics》杂志的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著68篇,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成果奖10项。

    2   高度融合——改变科技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决定组织效益,科研组织也同样[1]。以肿瘤学科为例,全国主要有两种:单纯医院和院所并列型。对于院所并列的肿瘤学科来说,由于组织架构的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脱节、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互不理睬的弊端,而且大多数医院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是不够重视就是力不从心。而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则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将原来院所并列的架构进行了创新,将原来独立核算的肿瘤研究所和肿瘤医院实施全方位融合,并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了“注重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紧密结合,增强创新意识,突出团队精神”的中心思想。这一创新稳定了基础研究队伍,初步解决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脱节的问题,专职研究人员在研究中有针对性地与临床结合,基础与临床互补,如开展了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基因治疗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提高肿瘤综合治疗效果的研究,如时辰化疗、耐药试验等。同时,科技组织架构的创新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如放疗科自行设计的低熔点铅挡块、头颅固定器、机房辐射报警仪、放射治疗机数字式计时器等,对保护大脑等组织,提高放射部位准确性,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进行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胰腺癌组织微卫星DNA不稳定与肿瘤临床
    银屑病患者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带磁头双J导管的临床应用
    功能独立测量的临床运用分析
    伤科外敷方制备及临床应用
    妇炎消灌肠液制备及临床应用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多普勒波形的临床分
    腹膜后肿瘤手术并下腔静脉及肾静脉切除
    Colles骨折合并桡腕关节背侧半脱位临床
    用全自动电动麻醉机进行低流量麻醉的临
    面向新世纪临床医师培养的思考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全国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全长基因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