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痰瘀互结病机与疑难杂病重症研究进展

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胁痛,肝火旺,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当代名中医李寿山教授在论及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纤维化及预防肝硬化时指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趋于稳定时,其病机有如下特点:其一,湿热留恋,蕴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湿更盛,失于正化,则成脂浊,而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其二,疫毒内伏,着于肝体,郁滞肝气,劫伤肝阴,下耗肾水,精血亏虚,久则勋瘀成积,体用失调,肝微循环障碍,结缔组织增生,而成肝硬化顽疾[8]。

  3  痰瘀与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学虽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之病名,但有这种病证的记载。《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所论治的胸痹症、心痛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颇为一致。因此,临床上应用张仲景治胸痹、心痛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多有效。邓铁涛教授认为,正气内虚是决定因素,心阳心阴内虚是本病的根本,痰与瘀是其标,痰瘀属实,故冠心病属标实本虚之证。《岳美中论医集》在“冠心病治疗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篇中指出:“本病老年人多见,因年高者代谢失调,胸阳不振,津液不能蒸化,血行缓慢迂滞,易成痰浊血瘀。”说明冠心病为常见老年病,其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瘀同病。”[9]正如《继志堂医案》载:“胸痛彻背,是名胸痹……此病不惟痰浊,且与瘀血交阻膈间。”

    脑血管疾病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对于中风,历来医家论述不一,虽有张仲景主风、刘河间主火、朱丹溪主痰、张景岳主虚之说,但中风的发生总不出虚(阳虚、气虚)、火(心火、肝火)、风(内风)、气(气逆)、血(血瘀)、痰六端,皆由脏腑失调、气血逆乱、阴阳偏盛偏衰而致,且中风患者进入恢复期后,风热渐减,气逆渐平,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而导致这些症状最直接的因素是痰浊、瘀血痹阻经络[10]。如《证因脉治》说:“半身不遂之因,或气凝血滞,脉痹不行;或胃热生痰,流入经隧,踞绝道路,气血不得往还。”《医方考》也说:“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活络丹主之。”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冠心病痰瘀证候与 选择素    及     基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