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痰瘀互结病机与疑难杂病重症研究进展

【关键词】  痰饮;瘀血;难治病;综述文献

    瘀血、痰饮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成因不同,但形成之后,往往相互影响,既可因瘀致痰,亦可因痰致瘀。如血瘀日久,气机不行,可致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液停蓄,形成痰饮;反之,若水液代谢严重受阻,痰湿内生,水饮停滞,则气机不畅,亦可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且痰随气血无处不到,具有易行性;痰性黏滞,易阻塞成块,具有易聚性,一旦痰浊形成,注于血脉,即会阻塞脉道,影响血流,使脉络瘀阻[1]。方永奇等[2]通过对痰证293例的实验研究表明痰证的血液循环基础是血液流变性的改变,突出表现为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增高,以及脑血流量减少,从而证实了痰能致瘀。痰滞血瘀,血瘀则痰滞,形成恶性循环,胶结不解,最后形成各种病变[3]。

  1  痰瘀与脂肪肝

    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障碍,致使肝内脂质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变化。中医学无脂肪肝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为胁痛、积证的范畴,多由痰湿、瘀血停积于肝所致。在临床中以祛湿活血为主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中医学认为,或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木不疏土,致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而脂浊痰湿内生;或因年长体衰,肾精气不足,蒸腾气化无权,津液脂浊停聚亦可为痰为湿。由于痰湿内蕴,或肝失疏泄,均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血滞为瘀,进而痰湿、瘀血内结,停积于肝,遂形成胁痛、积证。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古今医鉴》也说:“胁痛者……或痰瘀流注于血,与血相搏。”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脂肪肝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喜食高脂、高糖类食物或嗜酒,皆缺乏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因嗜食肥甘厚味、过度饮酒或劳逸失常,可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脂浊不归正化,生湿化痰,痰湿内蕴,即发为本病[5] 。《景岳全书》中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因此,可以认为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痰湿停聚,瘀血内生,停积于肝而成。

  2  痰瘀与肝纤维化

    中医学并无肝纤维化一词,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将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分别与中医之肝着和肝积对应,而肝纤维化又与前两者不可分割,故肝纤维化仍属肝积之症[6]。齐洪军等[7]认为痰瘀互阻于肝络是形成肝硬化的总病机和共同的病理过程。慢性肝病及其导致的肝纤维化的始动病因为湿热毒邪外袭。肝病日久,毒邪深入,乘犯脾胃,损伤肝肾,毒邪未尽,而正气已虚,致使病情缠绵难愈,病久入络,肝络阻滞。另一方面,正虚邪恋,毒滞经络,入久化热,灼津生痰;正气亏虚,水湿难运,聚湿生痰;毒邪留恋,蕴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湿更盛,失于正化,终成脂浊,痰湿与瘀血互结,阻滞肝络,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肝纤维化的病机关键在于痰瘀互结,阻滞肝络。

    肝纤维化属积证范畴,中医古籍对积证的病因病机有详尽的阐述,如《景岳全书·积聚》云:“积聚之病,凡饮食、气血、风寒之属,皆能致之……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疒徵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医门法律·脏病》也曰:“脏病亦不外水裹、气结、血瘀。”朱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冠心病痰瘀证候与 选择素    及     基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