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医学认为,代谢综合征的病因概括为先天脾胃虚弱,后天饮食不节,贪逸少劳,恣情纵欲,加之五志不遂,病机可综合为肝郁、内热、痰湿、气虚。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方加减治疗、中成药治疗,单味药治疗及针灸疗法治疗,均可取得较满意治疗效果。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中医病机 情志 辨证论治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编号:2007126151534) 代谢综合征(MS)已经成为21世纪现代医学内分泌科和心血管科共同关注的热点。1988年Reaven[1]在第48届美国糖尿病年会上提出了代谢综合征的概念,推断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其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中老年患病率高于青年[2]。中医药辨证治疗MS,在消除症状、缓解病情、改善生化指标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作用。兹就中医药对本病的认识与防治简述以下几点。
1 病因病机分析
传统中医对MS无完整的认识,无专门的病名,据其临床表现此证属于中医“肥满”“湿阻”“消渴”“胸痹”“心悸”“胁痛”“眩晕”“头痛”等范畴。《素问·奇病论》指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段文字论述总括了MS的病因、病机、转归以及治疗。
1.1 病因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是中医对脾胃肺在食物进入体内到转化为能量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基本认识。后世对MS病因的认识有脾虚之说,如“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有痰饮也”(《诸病源候论》)。在饮食结构方面的论述亦有提及,如《兰室秘藏》指出:“伤酒湿面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儒门事亲》中记载:“此论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警示后人情志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致病因素。
1.2 病机 《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人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沈金鳌说:“故一阴发生之气,起于厥阴,而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肝和则生气,发育万物,为诸脏之生化,若衰与亢,则能为诸脏之残贼。”因肝气生发,性喜条达,肝主疏泄,故“肝郁”为一重要病机。《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数食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上溢,转为消渴。”此条经文指出MS多发于肥人,病机多为内热。《医门法律》有“肥人多湿”之说,古人还有“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能运行,故痰生之”等论述,指出另一病机为“气虚”。而在《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症之法》所言:“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