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慢性脑内血肿法医学鉴定。方法: 分析总结16例外伤性慢性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此16例患者伤后4h~4d后均发展成为慢性脑内血肿。结论:伤后不久的首次CT检查未发现脑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开始出现脑内血肿者,或于清除脑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可考虑外伤性慢性脑内血肿。
【关键词】 法医学;血肿;司法鉴定
我们于1997~2006年共法医学鉴定16例外伤性慢性脑内血肿案例,对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临床检验等结合法医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案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5~30岁3例,31~40岁9例,41~55岁2例,55岁以上2例。
1.2 受伤原因 交通事故致伤6例,跌伤1例,砍伤9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伤后12h内入院9例,13~24h 4例,2~3d 2例,4d 1例。
1.3 临床表现 受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观察中发现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者11例。头痛头昏13例,呕吐6例,抽搐5例,瞳孔不等大3例,不同程度偏瘫2例,病理征阳性4例,血压进行性升高或脉搏缓慢2例,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意识无好转或加深者2例,意识好转继而再出现意识障碍2例。
1.4 辅助检查及结果 16例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首次CT检查:正常者4例,脑挫裂伤6例,硬脑膜外血肿2例,硬脑膜下血肿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颅内血肿2例。
1.5 慢性血肿部位、类型、发生时间以及与原损伤的关系,本组多发血肿5例,单发血肿11例。脑内血肿位于额叶7例、颞叶2例,额颞部4例,双额及颞叶3例。受伤距出现血肿的时间最短4h,最长4d。10例发生在对冲部位,6例在受力部位及其附近。血肿15~130mL,平均45mL。
1.6 治疗结果与鉴定 本组手术治疗9例,治愈3例,死亡2例,保守治疗7例均痊愈。重伤4例,轻伤
8例。1~4级伤残2例,5~7级伤3例,8~10级伤残5例,不够成伤残6例。
2 讨论
外伤性慢性脑内血肿不是由于外伤直接损伤脑血管所产生的血肿。因此,伤后不久的首次CT检查未发现脑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检查开始出现脑内血肿者,或于清除颅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又在脑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其发病率均约1.75%~8.20%,发病高峰常在脑挫伤后2d内或于清除其他脑内血肿突然减压之后。本病可见任何年龄,但本组及有关文献统计资料表明,以中、老年人多见。外伤性慢性血肿的形成机制学说甚多。主要学说有:
2.1 血管舒缩机制功能障碍 包括血管麻痹与痉挛。外伤时暴力经脑组织或脑脊液传递,可产生深部脑组织挫伤和软化,引起毛细血管麻痹、扩张充血,代谢产物积聚,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周围水肿。或由于血管痉挛致使局部组织缺血、软化血管破裂出血,逐渐融合扩大,在脑内形成血肿。而此类血肿有一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以及多见于减速运动引起的脑损伤。
2.2 凝血机制异常 急性颅脑损伤引起血凝功能障碍己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同,认为脑组织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当脑组织受到损伤后,这些因子大量释放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