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细胞因子基因转导对小鼠B16细胞体内生长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
|
生物公司,51Cr购自Amesham公司。 1.2 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 采用PCR方法分别扩增人IL-6及IL-2基因的编码区片段,于两端加入EcoRI及BamHI酶切位点,将两种基因分别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构建成含人IL-6及IL-2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含人IL-6/IL-2融合基因的构建参见文献[1]。 1.3 细胞转染及细胞因子活性测定 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引自中国医科院基础所病理研究室,逆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细胞筛选及细胞因子活性测定等方法详见文献[2,3]。实验所用B16-IL-2、B16-IL-6/IL-2细胞株每天1×106 cells IL-2的表达量均为200 U/ml,B16-IL-6及B16-IL-6/IL-2细胞株IL-6的表达量分别为60 U/ml及40 U/ml。野生型及转染空载体的B16细胞均不表达上述两种细胞因子。 1.4 实验动物 C57BL/6小鼠,二级动物,6~8周龄,体重16~20 g,雌雄不限,购自本院动物中心。 1.5 基因转导对小鼠B16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 C57BL/6小鼠,随机分组,分别收集各实验组细胞制备单细胞悬液并接种于小鼠右侧背部皮下,观察各组小鼠成瘤潜伏期、计算成瘤率及荷瘤存活时间。 1.6 基因转导的B16细胞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 1.6.1 动物免疫接种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B16、B16-IL-2、B16-IL-6、B16-IL-6/IL-2四个免疫接种组及一个对照组。免疫接种组即收集上述各实验组细胞,3 Gy钴60照射后,分别在各组小鼠腹腔注射接种,1×106/只,1次/w,共计3次。对照组小鼠只注射等量PBS液 。最后一次接种后7 d,每组各处死5只小鼠取脾脏进行免疫学检测,余小鼠分别予以皮下接种不同浓度的B16细胞,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1.6.2 51Cr-4 h释放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LAK及CTL的杀伤活性 方法详见文献[4]。 1.6.3 混合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反应(MLTR) 方法参见文献[5]。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一元单方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基因转导对B16细胞体内成瘤及生长的影响 皮下接种细胞数为1×104/只浓度时,野生型B16细胞成瘤率为100%,而各基因转导组细胞成瘤潜伏期明显延长,单一基因转导组成瘤率降至60%,融合基因转导组成瘤率降至40%。各组荷瘤存活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2.2 基因转导B16细胞对机体免疫反应的影响 2.2.1 脾细胞的LAK和CTL杀伤活性 免疫接种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体外诱导产生的LAK及CTL杀伤活性均较野生型B16细胞接种组提高 ,以B16-IL-6/IL-2免疫组为最高。测定结果见表1。 2.2.2 混合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反应 各免疫接种组及对照组脾淋巴细胞单独培养或与经Mit C处理的肿瘤细胞共培养48 h后,取出镜下观察,可见加入相应处理肿瘤细胞的培养孔内,淋巴细胞增殖较为明显,细胞增殖呈克隆状,3H-TdR掺入测定结果见表2。由3H-TdR掺入率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当淋巴细胞与瘤细胞共培养时,三个基因转导组表现出增殖活性较B16组及对照组明显提高,提示经基因修饰的瘤细胞用于免疫接种,可使小鼠淋巴细胞处于致敏状态,对于再次相遇的瘤细胞具有识别和反应性增殖的能力。 2.3 免疫接种对再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免疫接种后的小鼠分别予以皮下接种不同浓度的B16野生型瘤细胞,结果表明,各免疫接种组小鼠均对再次接种的野生型B16细胞产生一定的排斥能力,但随接种肿瘤细胞数目的增加,这种排斥野生型瘤细胞生长的能力逐步减弱直至消失,实验结果见表3。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人淋巴细胞免疫反应性生长激素基因调控序列的克隆与鉴定 下一个医学论文: 雷公藤碱戊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细胞免疫功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