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实验性肝纤维化血清

贾乐文 王英德 李春梅 张大成

  中国图书分类号 R575.2
  通过建立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探讨血清β-NAG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及细胞外基质(Ⅰ、Ⅲ、Ⅶ型胶原及层粘蛋白)变化对肝纤维化发病过程中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择雌性SD大鼠36只,体重100~300 g,随机分两组,即损伤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参照王宝恩等人的免疫损伤方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见:王宝恩,王志富,殷蔚青 et al. 白蛋白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中华医学杂志,1989;69(9):503〕,在疗程结束后2 w,取左叶肝组织置于甲醛及戊二醛溶液中固定,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Ⅰ、Ⅲ、Ⅶ型胶原、层粘蛋白的分布及量变化,电镜上观察肝细胞亚结构变化;同时取血,比色法测定血清β-NAG酶活性,放免法测定血清TNF水平。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损伤组血清β-NAG酶活性(94.3±6.3 U/L,n=14)明显高于对照组(75.7±1.4 U/L,n=8,P<0.01);损伤组TNF水平(0.211±0.029 ng/ml,n=14)明显低于对照组(0.248±0.025 ng/ml,n=8),P<0.05。损伤组大鼠肝内可见肝细胞出现透明样变性及灶状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纤维间隔出现;损伤组除了Ⅰ、Ⅲ型胶原及层粘蛋白在肝内大量沉积外,特别地发现Ⅶ型胶原在肝内也大量沉积,主要分布于中央静脉周围及汇管区、纤维间隔处,肝窦内呈连续性分布;电镜下损伤组肝细胞发生明显萎缩,有的贮脂细胞周围有大量胶原原纤维的出现。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肝纤维化时血清β-NAG酶活性明显增高,可能是由于免疫损伤所致溶酶体内β-NAG酶过多释放或者肝内胶原基质增多有关。故血清β-NAG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肝内纤维组织增生的重要生化指标。
  肝纤维化时TNF水平明显降低,可能对细胞外基质合成的抑制作用减弱,促进了Ⅰ、Ⅲ、Ⅶ型胶原及层粘蛋白在肝内大量形成,故TNF水平变化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形成、发展有重要意义。
  贮脂细胞周围有大量胶原原纤维产生,表明胶原产生可能与贮脂细胞有关。关于Ⅶ型胶原在肝内分布及肝纤维化中量的变化,国内外少见报道,研究发现Ⅶ型胶原在肝纤维化时肝内汇管区、中央静脉及纤维间隔处、肝窦内大量分布,表明Ⅶ型胶原与Ⅰ、Ⅲ型胶原、层粘蛋白在肝内大量沉积是实验性肝纤维化发生的重要基础。Ⅶ型胶原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张大成 吉林省白山市中医医院,白山134300
作者简介:贾乐文,女,30岁,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免疫研究;
王英德,男,37岁,医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临床肝脏病研究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科,大连116011)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心肌局部缺氧引起冠状动脉扩张的实验研
    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颈动脉的实验研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粘附分子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抑制胃癌转
    提高静脉动脉化皮瓣成活率的实验研究
    病毒性肝炎病家防病状况与家庭二代发病
    伴发干燥综合征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
    自体煮沸骨再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胚胎心脏致畸作用的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脊髓运动诱发电位在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实
    应用SPECT观察激素对股骨头血流动力学
    脑心通注射液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结构影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