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白喉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
|
此,我们必须重视白喉的疫情分析,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为开展白喉防制工作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国1950年以来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近几年全国疾病监测点白喉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了解我国白喉的流行病学特点。
结 果
1 流行强度 自1962年卫生部发布《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规范实施白喉类毒素(白类)或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混合制剂(PD)接种以来,尤其是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免疫(EPI)以后,将DPT纳入常规免疫工作,我国白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由50~60年代的10/10万~20/10万,下降到70年代的3/10万左右,80年代的1/10万以下,近年在0.01/10万以下(图1);每年仅报告几百例或几十例白喉,死亡率在0.001/10万左右。但其病死率下降不明显,仍维持在10%以上(图2)。
图1 我国1950~1997年报告白喉发病率
图2 我国1986~1997年报告白喉发病数、死亡数和病死率
2 季节分布 在发病率较高的年代,我国白喉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自秋季发病数开始增加,11月为高峰,并延续到次年3月,夏季病例最少。但近年全国每年仅报告少数病例,发病的季节性不明显(图3)。
图3 我国白喉季节分布
3 年龄和性别分布 白喉是一种儿童传染病,但自开展白类接种后,大年龄病例逐渐增多。近几年≥15岁病例约占总病例的40%,其中≥25岁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10%上升到1997年的20%左右(图4)。近年疫情资料分析表明,白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
图4 我国白喉年龄分布
4 地理分布 在未开展白类和有关生物制品接种及实施EPI前,我国各地均有白喉病例报告,50~60年代,50%左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发病率在10/10万左右,70年代降至1/10万左右。在城市,由于人口密集,交往频繁,发病率高于农村。随着EPI的实施,由于农村接种工作相对薄弱,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根据疾病监测点资料,自1990年以来,监测的农村发病率一般为0.2/10万左右,而城市无白喉病例报告。由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加,今后仍应注意加强对城市白喉的监测。 进入90年代以来,绝大部分省白喉发病率在0.01/10万以下,其中每年约40%左右的省无白喉病例报告,自1995年以来有7个省已连续3年无白喉病例报告。1996、1997年,全国只有20多个县(区、市、旗,下同)报告有白喉病例
讨论
1 白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流行范围逐步缩小 我国白喉的控制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实施EPI以来,白喉的发病率下降了90%以上。近几年白喉发病率在0.01/10万以下,每年仅报告几百例或几十例,死亡率在0.001/10万左右。无病例地区进一步扩大,部分省已连续几年无病例报告,全国每年仅20多个县有报告白喉病例。说明我国的预防接种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病死率仍相对较高 虽然我国白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到很低的水平,但其病死率并没有下降,一直在10%以上。主要原因是:由于白喉是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而且在我国发病率很低,甚至在许多地方已是罕见病,多数医务人员从未接触过白喉,难于及时诊断和给予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导致病死率较高。由于部分地区存在免疫空白,人群免疫水平低下,也可能是导致白喉病死率较高的一个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和保持高的常规免疫接种率的同时,加强培训和宣传动员工作,降低病死率。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河北省石家庄等三市麻疹疫苗初始强化免疫效果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临床化学急诊测定的时间模式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