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孤束核的分支投射

张文斌 熊抗辉 王百忍 李惠民 李继硕
(第四军医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梁銶琚脑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

  摘 要 为研究三叉神经节神经元向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VC)和孤束核(NTS)的分支投射,用荧光素逆行追踪双标记方法,Fast blue(FB)和Nuclear yellow(NY)分别注射入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孤束核后,荧光显微镜(360nm激发波长)下可见三叉神经节内的多种逆行标记神经元。FB显示明亮的蓝色标记胞浆,而NY标记则为黄绿色的圆形胞核。虽大多数神经元为单标记,但部分也呈黄色胞核,蓝色胞浆的双标记细胞。双标记细胞多为直径30μm以下的中、小型,鲜见大型细胞。分支投射神经元可能扩散传递口、舌伤害性痛觉信息并在VC和NTS内与其他来源的内脏、躯体感觉传入信息相互影响。
  关键词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 孤束核 荧光素 逆行追踪 分支投射 大鼠

  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VSP)和孤束核(nucleus of the solitary tract,NTS)作为感觉中继站核,分别接受经三叉神经和舌咽、迷走等神经传入的头面部和内脏感觉信息。以往的研究证明,众多的三叉神经周围支中,只有舌、下牙槽及蝶腭等神经支的初级传入终末除投射入VSP外,部分终末支亦投射入NTS[1~3]。形态学的研究还证明,三叉神经感觉根一些传入纤维至中枢内的上升和下降支分支投射入感觉主核和脊束核[4]以及VSP的极间亚核和尾侧亚核[5]。但目前尚无向VSP和NTS的纤维投射起源于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VG)内相同神经元的研究报道。本实验以荧光素逆行追踪双标记的方法对VG内神经元向NTS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分支投射进行了研究。

材料和方法

  实验用SD雄性大鼠17只,体重200~280g,13例动物在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钠(4mg/100g体重)麻醉下,手术暴露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侧亚核(caudal subnucleus of spinal trigeminal nucleus,VC),用微量注射器(1μl)将2%快蓝(fast blue,FB,Sigma)水溶液缓慢注射入VC中段,成活2~3d后,再注射2%核黄(nuclear yellow,NY,Sigma)水溶液注射入同侧闩吻侧2~3mm平面的NTS,动物再成活15~20h。另4例动物变换荧光素的注射部位,即FB注入NTS而NY注入VC。深麻醉下经心脏先快速灌入50ml的生理盐水冲洗,继以含4%多聚甲醛的磷酸缓冲液(0.1mol/L,pH7.4)灌流固定。灌毕立即取脑和VG置入30%蔗糖磷缓液内过夜(4℃)。分别做脑和VG厚40μm和20μm的冰冻切片,即刻蒸馏水裱片,空气干燥。在配备A滤光片的荧光显微镜(Olympus BH2)下选择注射区准确且局限的材料,重点观察其VG内的逆行荧光标记神经元。

结  果

  用360nm激发波长A滤光片,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两种荧光素表现不同的标记特征,FB显示明亮的蓝色胞浆,浅淡标记者依稀可辨缺损的中央核区。而NY标记则为黄绿色的圆形胞核(图A、B)。VC内注射FB后,整个VG内神经元常被大量标记。VG内标记神经元的数量和位置亦随注射中心区位移而略有变化。即注射中心区局限于VC背部者,其标记细胞主要位于VG的下颌神经区。相反,如标记中心区局限于VC腹部者,标记细胞主要位于眼和上颌神经区。标记细胞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一般大、中型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小型者除圆形或椭圆形外,亦见不规则形或三角形。NY注射区范围局限于NTS内的材料主要在VG的下颌神经和上颌神经区域内见到黄绿色的标记胞核,这些黄绿色圆形胞核散布于蓝色胞浆的神经元之间,其数量后者多于前者。FB和NY逆行标记神经元均仅见于注射同侧的VG。虽大多数神经元为单标记,但也有部分呈黄色胞核,蓝色胞浆的双标记细胞(图A、B)。在NY胞核标记的细胞中约有21.3%也被FB标记而呈现双标记。因为FB标记的细胞数量远多于NY标记者,所以,仅较少比例的FB标记细胞显示双标记。值得注意的是,双标记细胞大多为直径30μm以下的中、小型,鲜见大型细胞(图A)。调换FB和NY的注射部位,即前者注射于NTS,后者注射于VC,在VG内的标记形式大体上与上述一致。

讨  论

  运用神经元轴浆运输的逆行标记物、特别是联合配对使用荧光素常用来研究神经元的分支投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急性脑缺血大鼠边缘系统谷氨酸及其受体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
    腺病毒载体转染大鼠颈动脉的实验研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低氧对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一氧化氮合酶
    放线菌酮对大鼠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
    血管铸型观察bFGF对大鼠颌面部移植脂肪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异氟醚MAC的
    咪唑安定及异丙酚对大鼠心肌细胞电生理
    热应激反应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胚胎心脏致畸作用的
    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小脑NGF BDNF的表达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