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胎儿脑膜淋巴孔的发现及其图像分析 |
|
李继承 石元和 陈肖波** 宓开鸿 陈汉民*** 沈 毅 周吉林
(浙江医科大学淋巴学研究室 杭州 310031;** 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大学生物系)
摘 要 应用扫描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人胎儿软脑膜和硬脑膜进行了研 究。首次发现人软脑膜和硬脑膜有淋巴孔。脑膜淋巴孔位于脑膜间皮细胞之间,为圆 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33~2.98μm。脑膜淋巴孔是脑膜上的一种固定存在的结构,呈 散在或簇状分布。硬脑膜淋巴孔分布密度大于软脑膜(P<0.01),两者均呈正态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硬脑膜和软脑膜淋巴孔的直径均数分别是1.34μm和0.88μm;密度均 数分别为381.55个/0.1mm2和195.06个/0.1mm2。脑膜淋巴孔可能是脑的前淋巴管系统的 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脑没有淋巴管,但存在淋巴引流,而脑的淋巴引流主要由前淋巴 管系统承担,所以,脑膜淋巴孔可能与保持脑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关,并参与脑脊液循 环和脑组织液的吸收。 关键词 淋巴孔 脑膜 间皮 淋巴引流 人胎儿
中枢神经系统尚未证明有淋巴管,但存在淋巴引流。大脑的淋巴引流对于维持脑 的正常生理功能,防止“淋巴瘀积性脑病”有重要意义[1]。目前,有些学者2[2~4]认为, 脑的淋巴引流主要由前淋巴系统(prelymphatic system)完成。该系统起始于大脑血管外 膜中的组织间隙,分别到达鼻腔粘膜、筛板粘膜、中耳粘膜等处的毛细淋巴管,最终 汇入颈深淋巴管,具有引流脑淋巴的特殊功能。有关脑淋巴的引流途径,虽在动物研 究中已有一些证据,但确实的形态结构还没有证实[5,6]。本研究首次发现人胎儿脑膜存 在淋巴孔,并探讨了脑膜淋巴孔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脑的淋巴引流提供了新的研究 途径。
材料和方法
1.材料 取4例因故临床水囊引产人胎儿大脑顶叶和颞叶部位的软脑膜和硬脑膜,胎龄24~ 30周。 2.扫描电镜制样 2.5%戊二醛(0.1mol/L磷酸缓冲液,pH7.2)和1%锇酸双重固定,2%单宁酸溶液导电 处理,梯度乙醇脱水,醋酸异戊酯置换。HCP-2型临界点干燥仪干燥;IB-5型离子溅射 仪喷金;Hitachi S-570 扫描电镜观察。 3.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 3.1 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组成:本实验采用电镜与计算机联机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该系统由摄像机、A/D、IBM PC/AT 和64级灰度伪彩色的高分辨率多扫描彩色显示器 (包括VGA适配卡)及应用软件组成。 3.2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1)系统的灵敏度为0.25Lux;(2)图像分辨率为512×512×8 bits(正常状态)和256×256×8bits(增强采样状态);(3)图像采集时间为20S/帧,显示图像 为64级灰度或256种伪彩色。
结 果
人胎儿软脑膜和硬脑膜间皮游离面的微绒毛较短,分布稀疏。相邻间皮细胞的界 限不清。脑膜淋巴孔位于间皮细胞之间,为圆形或卵圆形,孔径大小不一(图1),直径 为0.33~2.98μm。脑膜淋巴孔多为散在分布,但也呈簇状排列(图2)。偶尔也发现脑膜 淋巴孔密集存在,似筛孔状排列(图1,3)。这种筛孔状的密集分布方式,以硬脑膜处多 见。脑膜间皮常发出粗的或细丝状的胞质突起,横跨脑膜淋巴孔(图4)。有时可见脑膜 间皮的微绒毛突入淋巴孔,并从孔中伸出至脑膜间的游离面(图5)。有些脑膜淋巴孔深 面有较为密集的细丝状结缔组织纤维(图6)。经方差分析,硬脑膜和软脑膜淋巴孔的平 均直径分别是1.34±0.68μm2和0.88±0.35μm,两者有明显区别(P<0.01),见附表。 应用扫描电镜计算机图像系统测试,硬脑膜和软脑膜淋巴孔的密度分别为91~546 个/0.1mm2和182~624个/0.1mm2,平均密度分别为381.55±129[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人胎儿肾上腺的组织发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大鼠颌下腺GnRH及其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和年龄变化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