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菌药物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
|
王浴生
感染性疾病遍及临床各科,是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致病微生物具有多样性与对药物敏感性的变迁(耐药),致使抗细菌感染药物的研究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长期任务。 本世纪中期青霉素应用之初,人们为它奇迹般的抗细菌性感染效果而欢呼,抗生素类药开创了抗感染化疗的新纪元。然而仅在抗生素应用几年之后耐药菌就出现,并随之广泛传播。过去半个世纪抗菌药物的发展与应用是成功的,在消灭和控制感染性很强的疾病综合措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每一种新抗菌药物的应用总是伴随耐药菌的出现,为了克服这一情况会有新的药物诞生和应用,然而同样地又可出现更顽固的耐药菌,甚至是多重耐药菌(MDR),例如葡萄球菌(MRSA)、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对多种抗菌药耐药,致使目前许多临床应用的药物已无效。近年来还出现一些新病原微生物,如嗜肺军团菌、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卡氏肺孢子虫及HIV病毒等。有些学者提出我们已面临“医疗灾难”的边沿,这是对感染性疾病化疗的挑战。 近半个世纪来抗菌药物通过化学、药学、药理、毒理、临床药理及临床医师的共同努力,成功地研制了许多抗菌物并为临床提供了有益的抗感染武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等)、氟喹诺酮类、新大环内酯类、糖肽类、链阳菌素及杀菌肽等。各类药物有其独特的抗菌机制,兹归纳于表1。本文简介各类药物研究进展。
表1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具有较高的胞内渗透压,需要细胞壁的保护作用以防止菌体溶解。许多抗生素可抑制形成细胞壁的肽聚糖的合成酶,灭活转肽酶,这些酶难于分析,通常将它们作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进行研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第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单环类:氨曲南。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青霉烷砜),他佐巴坦。 环糖肽类:万古霉素,替可拉宁等。 2.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作用于70单位细菌核糖体,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链阳性菌素类及林可霉素类 氯霉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状观霉素 3.抑制核酸的合成 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干扰细菌,抑制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与氟喹诺酮类:萘啶酸,吡哌酸,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司帕沙星等。 利福霉素类:利福平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 4.扰乱细胞膜的通透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多粘菌素
1 β-内酰胺类
1.1 青霉素类 本类药的特点是高效杀菌剂,对人体毒性极小(过敏除外),因其抗菌机制为损害细菌原核细胞具有的细胞壁合成、胞壁缺损、水份内渗、肿胀、溶菌,而哺乳动物真核细胞无胞壁,故不受其影响因而毒性小。 1.1.1 第一代青霉素类 主要抗G+菌及球菌:青霉素是最早的抗生素,青霉素钾盐与钠盐仍然是我国临床最常用的抗感染药,青霉素G酸不稳定,仅供注射,口服要大剂量。青霉素V耐酸,口服吸收好,但不耐酶,我国早已生产青霉素V钾由于必需进行皮试故难于推广,现已明确引起过敏反应(休克)主要是高分子聚合物。最近国家已拟定了口服青霉素V钾的质量标准,青霉素“高分子杂质(聚合物)”在原料中<0.05%,制剂(片)<0.6%,并经1万例临床不良反应考查试验合格,可免皮试使用。 异唑类青霉素也属第一代,耐酸,耐酶,可口服,它们的抗菌活性均弱于青霉素G,主用于院外感染。 1.1.2 第二代为广谱青霉素类药 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其口服吸收良好,服相同剂量其血药浓度为氨苄西林的2.5倍。一般需进行皮试,要免皮试同样要控制高分子杂质于规定限度以下。特点:耐酸,可口服也可注射,对G+、G-菌均有作用,但不耐酶,且对绿脓杆菌无效。对G-性菌抗菌活性与四环素、氯霉素等相近或稍强,阿莫西林抗菌谱、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双球菌、变形杆菌比氨苄西林更强。 1.1.3 第三代广谱抗绿脓杆菌青霉素 对G+作用弱于前两代,对G-抗变形杆菌作用更强。其中羧苄西林是第一个有效抗绿脓菌青霉素类药,但抗菌力弱,其临床应用剂量大(20~30g/日),现已不用。另有替卡西林[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及常见不良反应 下一个医学论文: 磷脂抗体阳性红斑狼疮患者周围血T细胞受体基因表达初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