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烧伤膏对实验性烫伤的治疗作用 |
|
刘守义 李秀芳 靳美娟
提 要 中药烧伤膏能显著减轻烫伤感染小鼠的反应症状,降低反应指数,提高存活率;显著减轻大鼠烫伤创面的渗出水肿;显著改善皮肤微循环;显著缩短烫伤豚鼠创面愈合时间。 关键词 中药烧伤膏;烫伤;抗感染;抗渗出;改善微循环;促进愈合
中药烧伤膏临床具有抗感染、抗渗出、消肿止痛、促进创面愈合等疗效,现研究其对实验性烫伤的治疗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及试剂 中药烧伤膏由生晒参15g、生黄芪35g、当归20g、阿胶5g、三七15g、虎杖20g、延胡索20g、黄连60g、白芨5g、珍珠5g、蜂蜡20g组成,由制剂室制成软膏。京万红为天津达仁堂药厂生产。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苗购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应用浓度1×108菌/ml。 1.2 仪器 烫伤器为底面积6cm2、高8cm铜质金属盒,上端进水口连恒温水浴锅,下设排水口。激光多谱勒为美国产。721分光光度计为厦门医疗器械厂生产。 1.3 方法 1.3.1 小鼠烫伤创面感染造型 体重28~32g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成基质组、中药烧伤膏小剂量组、大剂量组、京万红组。背部脱毛,以烫伤器60℃恒温持续烫伤30s,形成浅Ⅱ度烫伤创面6cm2,微发红,水肿高出周围皮肤,但不溃破。用砂纸将烫伤创面擦伤使之渗血,再向整个创面接种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菌苗0.1ml,2h后小、大剂量组分别涂药13mg(生药)/cm2及39mg(生药)/cm2,其余各组涂相应的药物,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次,连续5日。观察反应症状,主要症状有:竖毛、闭目、倦缩、震颤、喘息、死亡。每出现1个症状记反应指数1,最高反应指数为6。对反应指数进行t检查,对存活率进行卡方检查,以评价药物的抗感染作用。 1.3.2 大鼠烫伤渗出创面造型 体重180~200g Wistar大鼠,分组同方法1.3.1。背部脱毛,戊巴比妥钠麻醉,腹卧位固定,70℃恒温持续烫伤30s,面积6cm2。烫伤后各组立即涂抹所试药物,剂量同方法一,3h后每鼠颈静脉注射0.5%依文思兰0.5ml/100g,30min后擦净药物,剪下烫伤处蓝染皮片,并于对侧剪下等面积正常皮片,称出左右皮片重量差,即为水肿渗出增重值,然后将烫伤侧皮片剪碎,以7∶3丙酮生理盐水溶液5ml浸泡24h,取浸泡液每分钟3000转离心10min,以上清液用721分光光度计在610nm处测定其透过率,以烫伤皮片增重值及透过率评价药物的抗渗出作用。 1.3.3 皮肤微循环血流量测定 白色豚鼠分组同方法1.3.1。背部脱毛,戊巴比妥钠麻醉。以激光多谱勒光电容积描记器(PPG),放大参数0.8,描记给药前各鼠同一部位皮肤微循环血流图,其波型振幅大小与微循环血流量成正比,以其振幅的平均厘米数表示微循环血流量。各组动物分别涂所试药物,剂量同方法1.3.1,面积9cm2,包扎固定,每日两次。第5次涂药1h后除去药物,再描记相同部位微循环血流图。对平均振幅厘米数进行t检验评价药物的改善皮肤微循环作用。 1.3.4 豚鼠实验性烫伤造型 300~350g白色豚鼠,分组同方法1.3.1。背部脱毛,乙醚麻醉,腹卧位固定,以烫伤器80℃恒温持续烫伤30s,面积6cm2,造成深Ⅱ度烫伤。创面常规消毒,各组每日换药一次,涂药面积9cm2,剂量同方法1.3.1,以无菌纱布敷盖,胶布固定。创面周围每周脱毛一次,以促进药物吸收,换药直至愈合脱痂,以愈合时间为指标评价药物对创面愈合的影响。 2 结果 2.1 对症状反应指数及存活率的影响 烫伤小鼠接种感染后,基质对照组中毒感染症状明显,竖毛、闭眼、倦缩、震颤、喘息,多数于72h内死亡。各给药组感染中毒症状显著减轻,多数不出现震颤、喘息的严重症状,症状反应指数显著低于基质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基质对照组,表明中药烧伤膏具有显著抗烫伤感染作用,见表1。
表1 中药烧伤膏降低烫伤感染小鼠的症状反应指数,提高存活率 (±s)
组别 剂量 (mg/cm2) 症状反应指数 存活率 (%) 烧伤膏基质 - 5.60±0.74 13.34 中药烧伤膏 13 4.02±1.13 53.33 中药烧伤膏 39 3.46±1.05 73.33 京 万 红 13 4.33±1.16 46.67 n=15,* P&[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关于无意识知觉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软肝丸的药效学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