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无意识知觉的研究 |
|
耿海燕 朱 滢
北京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871)
[摘要]本文介绍了关于无意识知觉的心理学研究。在长期以来采用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未取得很大进展的情况下,研究者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在行为结果上的质的差异,并获得了相当一致的研究结果。过程分离程序的应用也支持了上述结果。
关键词 意识知觉,无意识知觉,任务分离,质的差异,过程分离程序
信息可以被无意识地知觉到,这一观点已有很长的历史。1960年Whyte在对无意识的研究历史进行回顾的时候提到,将意识和无意识过程加以区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Descarts,远远早于Freud 。大约300年前,Leibniz在他的一本书《New Essays on Human Undersranding》中,清楚地阐述了无意识知觉过程在指引人的行为中的可能作用。[1] 虽然意识和无意识知觉过程的概念区分已有较长历史,但无意识知觉过程是否可以用实验技术加以测量并给出实证性的描述仍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最早对无意识知觉的实验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北美的心理实验室,然而,仅在过去的15到20年间,我们对于无意识知觉过程的理解才取得较大进展。为什么最初的发展如此缓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早期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无意识知觉过程是否存在? 研究者常用的两种实验方法是:意识的内省测量和意识的行为测量。但两种方法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一旦研究者认识到要通过这些方法证实无意识知觉过程存在与否相当困难,他们的兴趣就转向另一个更具建设性的问题: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在行为结果上存在怎样的差异?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已确立了一些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间的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涉及对刺激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这些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无意识知觉过程的重要性。事实上,通过证明两种知觉过程的质差,要比直接去证明刺激能被无意识地知觉到,可能获得更为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无意识知觉过程的存在。
1 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
无意识知觉是否存在?围绕这一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都采用了任务分离的范式[2]。其基本逻辑是两种不同的知觉测验的比较。第一种测验反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而第二种测验既反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又反映了无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建立一定的实验条件使得意识知觉测验的敏感度为0,那么如果第二种测验的敏感度高于0,则反映了无意识知觉的影响。可以看出,在这种研究范式中,寻找一种对有意识的知觉经验进行充分而彻底的测量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两类较普遍应用的测量方法是:意识的内省测量和意识的行为测量。
1.1 意识的内省测量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被试对自身的知觉经验的自我报告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Sidis1898年的实验[2]。他给被试呈现一些印有一个数字或字母的卡片,他认为被试报告能否“看见”视觉刺激是意识状态的最好指标。为了建立无意识知觉的条件,Sidis 系统地增加被试与卡片的距离,直至被试报告不能辨认卡片上的字符为止,在这种条件下让被试猜卡片上的字符, 结果发现被试猜对的比率高于机遇水平。 据此Sidis得出结论:“初级觉醒自我”(Primary Waking Self)不能获得的信息可以被“二级觉醒下自我”(Secondary Subwaking Self)所知觉,从而辅助了被试的猜测。 这些早期的实验结果清楚地证明了,当被试确信(内省报告)他们的意识知觉不足以指导他们的选择时,他们却做出了准确的知觉辨认。那么Sidis的实验是否为无意识知觉的存在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一问题的答案依赖于我们是否接受下列假设:被试的言语报告提供了对所有相关意识信息的充分测量(测量的充分性)。如果接受这一假设,那么这些研究结果是无意识知觉的有力证据;如果不接受,Sidis的实验仅仅又一次证实了内省报告的不可靠性。很多研究者不接受这种方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很难知道个体在报告他们的意识经验时所采用的标准。所以,基于内省报告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并没有为无意识知觉的存在提供结论性的证据。
1.2意识的行为测量
在70、80年代,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力开始转向运用意识的行为测量所进行的研究。意识的行为测量是以被试的分辨能力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两种典型的测量方法是:(1)迫选性刺激有-无决策;(2)在一系列刺激备选[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儿童时距认知的研究简介及发展趋向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中药烧伤膏对实验性烫伤的治疗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