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时距认知的研究简介及发展趋向 |
|
杨 姗 方 格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012)
[摘要]儿童对时间的认知包含对时序的认知和对时距的认知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儿童对时距认知的一些研究,大致包含三个方面:(1)皮亚杰开创的在“时间—距离—速度”范型之内的研究;(2)影响时距认知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和理论假设;(3)其他一些研究者就皮亚杰的观点提出的挑战性研究。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国内研究人员在此方面所做的部分研究。
关键词 儿童,时间,时距认知
时间和空间一样,是运动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任何物质的运动过程都以或前或后的相对顺序性,或长或短的持续性表现出来。人类所有的行为都在时间的控制之下,它是人类对世界的观念中最为重要的维度之一。时间本身具有极显著的复杂性与抽象性:无论人们的意识如何,它总是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动,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和稍稍改变它的行进步伐;它的流动性是单维的,永远向前,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它以人类看不到、听不到、触不到、嗅不到的方式一如既往地流逝。正如Gibson(1975)所说“事物是可感知的,唯独时间不可以。”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包含两个方面:(1)时序(succession),客观现象的顺序性。即两个或多个事件可以被感知为按顺序组织的不同事件。它依赖于我们对变化的体验,两个事件可以先后发生,也可以同时发生。(2)时距(duration),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即两个连续事件间的间隔性或某一事件持续的时间段。这两个观念在人们的体验中是互相联系,彼此依存的。研究发现,时序与时距的感知在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 人类对时距的观念又含有两类问题:时距知觉与时距估计,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加工过程。[1]时距知觉涉及心理当前(present),指在知觉上认识两个连续事件的或多或少的同时性的能力,James(1896)称之为“似是而非的现在”,它没有固定的长度,只依赖于所感知的内容。也有人称之为“认识能量”,“感觉记忆”,类似于对电话号码的记忆。在感觉系统中没有具体的感受器专门处理时距知觉,它的上限是5秒,平均值为2—3秒;时距估计要求判断的是仅靠感知不能判断的时距,这里有记忆系统的介入。当记忆用于将过去的某时刻与现在的某时刻相连或联系两个过去事件时,就会有对时距的估计了。 对时距认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Wilhelm Wundt,Pierre Janet,William James都曾涉足这一领域,在心理学科内有较深的根基。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在心理学中占主导地位,而时距本身不是一个生理学因素,虽然他紧密的与人类的时间经验相连,行为主义的方法也是难以将它作为一个变量(刺激)进行研究的;60年代以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研究方法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转变,认知方法被广泛采纳,激发了人们对人类经验再次探查的兴趣,这中间也包括对时距的认知。近十几年来,儿童时距认知领域的研究大致如下。
1 以皮亚杰为代表在“时间-速度-距离”范式内的研究
早在本世纪40年代,皮亚杰就提出:儿童只能依据速度和距离(产出)来考虑时距的长度,所以对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只是在有空间移动(或变化)的背景中考虑才有意义。他首创了“两列车”的方法,采用选择任务来研究儿童对这三个概念的认识。他的研究结果是“儿童是以空间影响的方式建构时间概念的,所以才会混淆时间-速度-距离(以下简称t/s/d)。只有7—8岁后,才会将时间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他提出了儿童时间认知发展的三阶段论:第一阶段在6岁以前,此时儿童会将时间线索与空间线索相混淆;6岁左右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可以部分分离时间。空间线索,可以直觉地理解时距和时序,但不能将它们整合起来理解;7—8岁左右进入第三阶段,这时可以建立并整合所有必要的时空关系的代数特征,最终掌握时间概念。 近年来,虽然有人对皮亚杰的上述观点提出不少质疑,但仍然有许多人在此范式下致力于儿童对t/s/d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因为这毕竟不失为一条研究儿童时距认知的好方法,而且对t/s/d关系的理解仍是儿童时间概念发展的重要方面。 Friedrich Wilkening(1982)提出[2]:皮亚杰的研究只注意到了t/s/d概念的发展而未说明儿童对三者关系的理解;他所[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离职问题研究综述 下一个医学论文: 关于无意识知觉的研究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