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理论 |
|
的凝聚性和适应性会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一个家庭可能从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 根据Olson等人的观点,环状模式理论的主要作用不在于确立具体的心理治疗策略,而是为诊断婚姻或家庭当前存在的问题确定咨询或治疗目标,以及检验咨询或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有关临床研究证明,在凝聚性和适应性方面表现出极端特征的家庭,尤其是凝聚力极度匮乏、家庭角色混乱、无稳定规则的家庭,特别容易出现家庭成员离家出走或患心身疾病、子女行为不轨等适应不良现象。 对于环状模式理论,一些研究者[5]认为16种类型的划分过细,与家庭现状有一定差距。部分家庭的实际表现使研究者难以对其类型作出明确判断,而某些类型的家庭,如凝聚性极低而在适应方面又极度刻板的家庭实例则很少见。
2 Beavers系统模式(Beavers systems model)
Beavers和Voeller等人在实验室及治疗室观察基础上,通过对观察数据的理论分析和推导,提出了家庭系统模式理论[5]。他们认为,家庭系统的应变能力与家庭功能的发挥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即家庭系统的能力越强,则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越好。这是该理论与前述环状模式理论的根本差异。 Beavers系统模式对家庭进行分类的依据主要有两个维度,其一是家庭在关系结构、反应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基本上包括了环状模式理论中家庭凝聚性和适应性两方面的内容。第二个维度是家庭成员交往质量,它与家庭功能发挥的效果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属于两个极端的向心型交往和离心型交往不利于家庭功能发挥,常与家庭及其成员的严重适应障碍有关。向心型交往方式是指家庭系统由一个或几个成员操纵和主宰,其他成员基本上处于服从和跟随地位;离心型交往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没有明显的权势、地位模式,常常为该听谁的、由谁决策而发生争执,家庭成员之间常常出现公开的相互攻击和指责。根据家庭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可将家庭划分为9种类型。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国古代兵家论将领的心理品质 下一个医学论文: 促进学习困难者自我认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