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理论 |
|
易 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 100875)
[摘要]本文介绍了环状模式理论、Beavers系统模式理论和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三种家庭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运用情况。
关键词 家庭理论,家庭研究,家庭类型
家庭研究是西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越来越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许多心理治疗师或研究者通过临床实践而体会到家庭对个体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巨大影响。他们指出,导致个体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能简单解释为遗传或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应该看到,每个家庭都存在其特定的相对稳定的情感和交往模式;各家庭成员的行为特点和交往方式,甚至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问题,都是为适应家庭整体的这种情感和交往模式而自然形成并保持的。因此,要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治疗个体心理,解决其行为、情绪等问题,有时必须对患者家庭的整体交往或情感模式加以干预和调整[1]。 一些研究者指出,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往往具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则。这些内在规则规定了每个家庭成员的角色、地位、行为准则,同进也规定了家庭与外界交往的基本原则。由于家庭需要和个体需要不能总是保持一致,当家庭成员因为个体需要而违反家庭内在规则的规定时,家庭内部常常会发生冲突,并由此导致家庭成员的情感、行为问题[2]。另一些人则认为,家庭在产生问题和障碍的同时,具有应付和处理这些问题的潜在力量。心理治疗师除了要了解患者家庭的问题特征及由来之外,还要注意了解并合理利用家庭自身所具有的解决问题的潜力和条件[3]。 在系统论的影响和指导下,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的家庭研究越来越多地从联系的角度考察个体乃至整个家庭的问题,将个体或一对交往关系放在更大范围的家庭关系背景下考察。在个体心理、婚姻或家庭咨询和治疗实践及研究领域,逐渐出现了一些小型的理论模式,为各种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提供了的理论基础,使其在评估内容和手段、咨询或治疗重点、方法等方面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 环状模式理论(circumplex model)
Olson等人(1983)提出的环状理论模式[4]认为,有关婚烟、家庭动力特征的数十个变量可以归纳为3个维度:家庭凝聚性、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家庭实现其基本功能的效果与其凝聚性和适应性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凝聚性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不利于婚烟或家庭功能的发挥。 家庭凝聚性是指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具体变量包括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距离,家庭成员共处的时间和空间,家庭成员在兴趣爱好或娱乐等方面的一致性,家庭决策方式等。这一维度可分为四级水平,从低到高分别是毫无联系、彼此分离、彼此联系、相互纠缠。其中,居中的两级水平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距离适中,既亲密又相互独立;低水平一端的表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情感联系,彼此疏远,很少共同活动或娱乐;在高水平一端,家庭成员过于亲密,彼此缺乏距离,角色区别不清,家庭成员的独立和个性需要很难得以满足。 家庭适应性是指婚姻或家庭系统为了应付外在环境压力或婚姻、家庭的发展需要而改变其权势结构、角色分配或联系方式的能力。具体变量包括各成员对家庭的自豪和满意程度,家庭成员协商合作、共同处理问题的能力,家庭内部有关角色分配和角色联系的规则等。这一维度从低到高也可分为四级水平:混乱、灵活、有组织、刻板。灵活和有组织的家庭应变能力很强,有较好的内部组织性,能根据情境需要灵活调整家庭内部关系并进行有效反应;混乱的家庭缺乏组织性,各家庭成员角色分工不明确,成员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刻板家庭过分拘泥于既定规则和行为模式,难以根据情境需要做出不同反应,灵活性差,父母专制型家庭往往属于这种类型 家庭沟通被看作是一个具有推进作用的因素。积极的沟通技能,如倾听、同情、支持性言语等,能促进家庭成员在感情和信息等方面达成相互理解,并增强家庭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消极沟通方式,如模棱两可、双关语、批评抱怨等,会降低家庭成员分享情感和信息的能力,阻碍家庭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宜反应。 根据家庭凝聚性和适应性的程度,可以将家庭分为16种类型。其中,在这两方面均表现为中等程度的4类家庭都属于平衡型家庭,即适应良好的健康家庭;在一个方面表现为中等程度,而在另一个方面表现为极端程度的8类家庭称为中间型家庭;在两个方面均表现为极端程度的4类家庭称为极端型家庭,这类家庭及其成员常常出现适应不良等问题,是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主要对象。一个家庭属于哪一类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家庭构成的演变,家庭成员的成长,以及意外事件的影响,家庭[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国古代兵家论将领的心理品质 下一个医学论文: 促进学习困难者自我认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