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中国古代兵家论将领的心理品质

刘振中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本文从将领类型论、将领素质论、将领选拔论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古代兵家对将领心理品质的论述,以期对现代军事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 五德,五材十过,六术,十守,八征

  中国古代的军事心理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军事心理学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古代兵家对将领心理品质的认识,作初步的整理研究,以便借鉴和作进一步的探讨。

1 将领类型论

  根据将领的才能、品德和个性,古代兵家把将领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主要的观点有如下5种:

1.1 三类型说

  《淮南子·兵略训》根据将领能力的高低,将其分为上、中、下3种类型:“上将”,能够得天道、得地利、得人心,且用兵坚定而有气势,是常胜将军;“中将”,不知天道、不知地利,但得人心,有气势,是胜多而败少的将领;“下将”,无坚定主张,性自多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动辄败北。明代末年的兵书《投笔肤谈》也把将领分成3种类型:“夫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儒将者,决胜庙堂者也。武将者,折冲千里者也。大将者,深明天地、兼资文武者也。”[1]这种划分,不仅根据将领的能力,而且也参考了他们的个性。

1.2 五类型说

  明末清初的兵家揭暄把将领分为5种类型:儒将、勇将、敢将、巧将、艺将;并指出:“儒将智,勇将战,敢将胆,巧将制,艺将能。”[2]就是说,儒将足智多谋,勇将能征善战,敢将胆略过人,巧将长于制造,艺将身兼数技。

1.3六类型说

  《将苑·将器》篇认为“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并据此把将领分成6种类型,并具体分析了各类将领的才能与性格:十夫之将,能够明察是非,发现祸端,为众人所信服,百夫之将,勤劳负责,说话谨慎周密;千夫之将,耿直而有计谋,勇敢善战;万夫之将,外貌威风凛凛,工作热心,体察、关心部属;十万人之将,招贤纳士,严肃谨慎,待人诚恳,讲究信用,宽大待人,善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天下之将,仁爱,讲信用,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以四海为家。

1.4 八类型说

  北宋许洞把将领分成两类八种:“其大者,一曰天将,二曰地将,三曰人将,四曰神将;其小者,一曰威将,二曰强将,三曰猛将,四曰良将”。[3]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这8种将领从军事才能、品德和性格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天将,能审时度势,判断吉凶;能运筹帷幄,进退得当;能神机妙算,灵活用兵,以迷惑敌人,战胜敌人;对于战争的胜负有先见之明,行动有度,静居有方,能安定军心。地将,善于打仗布阵,善察地形;能灵活指挥部队,使其进退自如;善于使部队起死回生,也能使部队安然静处,“动而决胜”。人将,廉洁、节制、无不良嗜好;讲究礼仪,忠于君主,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善于招贤纳士,果敢决断,仁义有度;对士兵宽宏大度,奖惩严明;能明辨是非,使军心稳定;能根据士兵的特点区别对待;在军事指挥上能够待机而动,将计就计,能充分利用有利形势果断进攻。神将,能灵活运用天时地利等条件,能选用优秀人才,3种将领(天将、地将、人将)的品性兼而有之。威将,由于原文缺失,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强将,行军打仗时能借助天时地利,能使用各类人才,能使各类官兵“闻敌而即行,心无疑虑”;能依法治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战之能胜。猛将,指挥自如,行动变化多端,作战出敌不意,即使单枪匹马,亦能“使敌失惧而远遁。”良将,“以威为表,以猛为里;以强居中,兼三将而有之。”[3]

1.5 九类型说

  《将苑·将材》篇,根据将领的才能、品德、个性等,把将领分成9种类型,即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各类将领的特征如下:仁将,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感化、教导士兵,以礼节规范士兵的行为,关心、体贴、爱护部下;义将,遇事不敷衍躲避,不让私利动摇自己的决心,以战死为荣,不忍辱偷生;礼将,地位高而不骄矜,得胜而不居功自傲,有才能但对部属谦和,性格刚强但能忍辱负重;智将,善用计谋,变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莱姆病螺旋体中国分离株外膜蛋白C基因
    第一届中国消化系疾病学术周精华择要
    中国儿童营养研究的进展
    中国中小学生皮褶厚度与体成分研究
    中国人着色性干皮病遗传互补组分析
    一个中国人群哮喘与5号染色体的连锁分
    中国西北三省区 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突变
    中国北方儿童格林
    中国人群D20S161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中国人胃癌组织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研
    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付氧酶基因多态
    瘦素基因nt 19 A G变异与中国人2型糖尿
    中国青少年生活事件检查表编制报告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