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益处与危险因素 |
|
P.A.van Zwieten 黎群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病死率较高。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发生心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高, CHF发生率近年来在西欧各国和美国持续上升。目前, 除了少数患者可以进行病因治疗(心脏瓣膜的手术修复、药物治疗降低过高的血压等), 大多数患者的治疗仍局限于使用药物以改善症状。直至近年来, 人们陆续发现一些药物可以延长患者的存活期, 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CHF现行的治疗方法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 ① 通过休息、限制钠和水的摄取或药物治疗等方法降低心脏负荷; ② 用正性肌力药改善心脏功能; ③ 抑制CHF引起的有害的神经内分泌代偿机制(如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兴奋, 以及发生在疾病晚期时的加压素分泌增加)。通常, 对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是联合使用袢性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地高辛。在晚期则可加用低剂量的β受体拮抗剂(杜丁胺和多巴胺)作为短期的姑息疗法以缓解症状。近年来, 对CHF的药物治疗已从用正性肌力药改善心脏机械功能逐步转向降低心脏负荷和对抗有害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人们对一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的认识也在明显变化。一系列的临床试验证明, 一些以前理论上认为有效的药物事实上是有害的。本文对近年来一些最重要的与CHF药物治疗有关的临床试验进行讨论。
1 目前用于CHF治疗的药物: 观念的变化
1.1 利尿药 强效利尿药/利钠利尿药如呋噻米(呋喃苯胺酸, Fu-rosemidum, 又称速尿)和丁苯氧酸, 由于能够迅速排钠排水(消除水肿), 对早期CHF有良好的治疗作用[2], 但它们的长期疗效并不十分确定。这并不是利尿药的副作用(失钾、葡萄糖耐受性降低、血脂成分的不良变化等)对其长期疗效有所影响, 而是因为这些副作用可以通过合用保钾利尿药等被纠正, 而且高血脂和葡萄糖耐受性降低与后期的CHF的病情并不十分相关。从理论上说, 长期使用袢性利尿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潜在不良作用是其对神经内分泌代偿机制的影响。由于使体液容积减少, 长期使用袢性利尿药可以升高血浆肾素活性和血浆醛固酮水平。一些严重CHF的病人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兴奋的情况下, 利尿药的作用会显著降低。袢性利尿药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 理论上应能降低过高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但在临床上常见到袢性利尿药并未引起上述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因此, 尽管袢性利尿药对(亚)急性水肿有确定的疗效[2], 其对CHF的长期治疗作用尚不能肯定。而且, 至今还没有一个设计完善的临床试验对袢性利尿药对CHF的长期作用进行研究。 临床上, 噻嗪类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可以与袢性利尿药合用以治疗轻型CHF。保钾利尿药(氨苯喋啶和氨氯吡咪)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螺内酯)的利钠排水作用较弱, 因而常被用来减少袢性或噻嗪类利尿药引起的钾离子丢失。目前尚无随机/对照干预性临床试验对袢性利尿药与保钾利尿药或噻嗪类利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作出科学评估。 1.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一直是治疗CHF的首选药物。其疗效比传统的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异山梨醇、硝酸异山梨酯和哌唑嗪)要强得多[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主要优点包括: ① 舒张动脉作用比舒张静脉作用强; ② 对神经内分泌代偿机制有良好抑制作用; ③ 能减弱交感神经兴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④ 能改善CHF引起的心室重构。传统的血管扩张剂升高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CHF引起的神经内分泌紊乱有改善作用[4], 其副作用也比传统的血管扩张剂小。低血压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CHF患者时产生的主要问题, 另一个副作用干咳虽然发生频率较高, 但往往随着疗程延长而逐渐消失。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为卡托普利(captopril)和依那普利(enalapril)。这两种药物对CHF的疗效几乎完全相同。近年来又研制了一些新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贝那普利(benazepril)、西拉普利(cilazapil)、福辛普利(fosinopril)、赖诺普利(lisinopril)、培林普利(perindopril)、雷米普利(ramipril)、喹那普利(quinapril)和群多普利(trandolarril)等, 但它们之间疗效的差异很小, 而且也并不比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有更多的优点而取而代之。下面将对几个有关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CHF的临床试验作简单介绍。 1.2.1 依那普利[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一种新的抗精神病药 齐拉西酮 下一个医学论文: 阿昔洛韦治疗36例小儿水痘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