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胺酮不良反应国内文献系统性综述 |
|
燕兴梅 杨毓章 邱颐
摘 要 综述了氯胺酮文献报道的不良反应, 提示氯胺酮应用时应掌握其适应症和禁忌症, 并尽可能用小剂量和常规剂量, 同时辅以颠茄类、镇静安眠类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 氯胺酮 药物不良反应 系统性综述▲
氯胺酮为苯环己哌啶的衍生物, 系非麻醉性镇痛药类的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能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 同时又能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 引起意识模糊, 短暂性记忆缺失及满意的镇痛效应, 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 常有梦幻、肌张力增加, 血压上升。此状态又称分离麻醉。氯胺酮以其镇痛效果好, 咽喉反射不消失, 诱导快, 主要在肝内代谢等优点而著称。因此, 在国内氯胺酮已较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静脉麻醉及复合麻醉。但随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其不良反应也不断出现。本文对氯胺酮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综述如下。
1 一般资料
查阅1988~1998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20种, 其中国家级杂志14种, 省级杂志6种, 计文献32篇, 涉及病例758例。氯胺酮所致全身不良反应的详细资料见表1。
2 临床反应
2.1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构成比为44.2%, 主要表现为梦幻、谵语、躁动、惊厥。氯胺酮是一种脑代谢促进剂和脑血管扩张剂, 可能是用药后精神症状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术前保持安静, 术后减少刺激, 同时投予苯二氮类[2]或苯巴比妥类镇静药[12]对精神症状减轻有预防作用。对于惊厥发作的病人, 应首先控制惊厥, 其中以首选小剂量的硫喷妥钠较好, 同时要注意预防脑水肿和脑缺氧发生, 对于有中枢神经疾患和惊厥史者, 应慎用或不用氯胺酮[2]。 2.2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 构成比为22.4%, 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呼吸暂停、喉痉挛、支气管痉挛、哮喘。据报道[1], 1 121例麻醉中, 发生呼吸抑制12.9%, 呼吸暂停0.5%。认为一般常规剂量的氯胺酮, 注射速度适当, 呼吸影响较小, 但是注速过快, 剂量较大, 间隔时间短或多次反复用药, 或配伍麻醉性镇痛药, 则对呼吸有明显抑制, 其中潮气量变化比呼吸频率减少更明显。呼吸暂停于用药后2 min时发生, 立即面罩给氧控制呼吸后恢复。另有8例(占0.71%)出现不同程度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 其发生可能与手术牵拉和唾液分泌增加有关[1]。张德琛等报道[2]应用氯胺酮复合麻醉1 296例报道, 其中呼吸抑制0.62%, 呼吸暂停0.23%, 喉痉挛0.15%。发生率较文献[1]低, 可能是因其剂量较小有关(文献[1]剂量2~3 mg/kg, 文献[2]最大剂量2 mg/kg)。3例诱发哮喘[2], 2例追加氯胺酮哮喘发作[4], 经吸氧、地塞米松、氨茶碱处理后消退。 2.3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构成比为12.01%,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胃扩张、胃出血。因氯胺酮有拟交感神经作用, 麻醉后唾液和胃液均分泌旺盛, 麻醉过程中咽喉反射不消失, 吞进大量的气体和液体, 促成急性胃扩张, 故上腹部膨胀, 引起呼吸困难。胃壁因过度伸张引起胃粘膜出血, 因此, 采用氯胺酮麻醉, 术前适当增加颠茄类药物和安定镇静药, 以减少术中唾、胃液的分泌和吞进大量气体和液体。必要时行胃肠减压, 以免反流误吸发生[8]。 2.4 循环系统不良反应 构成比为10.6%, 表现为血压上升、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室性早搏。因氯胺酮对心血管的作用是间接兴奋交感-肾上腺系统和直接抑制心脏的综合结果。一般情况下兴奋胜过抑制, 临床表现为血压上升, 心率增快等。但病情危重、有出血性或感染性休克时, 氯胺酮对心血管功能的抑制就易显示出来[1]。其中1例[10](男, 16岁)在氯胺酮麻醉下行右乳突根治术, 术前苯巴比妥0.1 g, 肌注阿托品0.5 mg, im, 手术历时近2 h, 术中BP 17.4/10.6 kPa, ECG示室性早搏二联律, 静脉给予利多卡因1 mg/min, 共计75 mg后心律恢复正常。该例既往无心脏病史, 无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是否因氯胺酮有促使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之故, 有待探讨[10]。
表1 氯胺酮所致不同系统器官的不良反应
文献 (n=14) 中枢神经 系统反应 呼吸系统 反应 消化系统 反应 循环系统 反应 复视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头孢哌酮不良反应的部分中文文献综述 下一个医学论文: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