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起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远期临床及血液动力学观察 |
|
右室起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能显著改善其血液动力学及临床症状,近期疗效显著[1]。本文报告自1990年1月以来治疗的26例HOCM患者随访情况,旨在探讨慢性起搏对HOCM的远期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男18例、女8例,年龄49±14(18~72)岁,病程7.5±2.6(3~9)年。均经询问病史、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为HOCM。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3例、Ⅲ级18例、Ⅳ级5例。均排除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 1.2 血液动力学监测 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分别连接压力换能器及HP-1型监视器,气囊注气后在X线监视下依次测量右房压(RAP)、右室收缩压(RVSP)、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固定导管于肺动脉主干部采用热稀释法测心输出量(CO),冰盐水温度控制在0~4 °C,连测5次取其均值。同法穿刺右股动脉,置入7 F猪尾导管连接以上测压装置,依次测主动脉平均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以及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G)。 1.3 超声心动图检查 采用西门子SI-450超声多普勒显像仪,按常规及文献[2]的方法测量室间隔(VS)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晚期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主动脉根部内径(AOD)及左室流出道内径(LVOTD),M型超声测定收缩期二尖瓣前向运动(SAM)程度(0~Ⅳ级)。SAM分级标准:在M型超声上二尖瓣前叶在收缩期与VS间距大于或等于10 mm为Ⅰ级,小于10 mm为Ⅱ级,二者完全接触并占整个收缩期30%或以下者为Ⅲ级,大于30%者为Ⅳ级,正常为0级。连续波多普勒测定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LVOTV)及LVOTG,并根据公式[2]估计:LVOTG(mmHg)=4v2〔v血流速度(m/s),1 mmHg=0.133 kPa〕。 1.4 起搏器安置及频率程控 穿刺右锁骨下静脉,置入起搏电极,埋置永久VVI型心脏起搏器(分别为CPI、Medtronic、Biotronic、Intermedics等公司产SSI单腔起搏器)。程控起搏频率比患者自身心率略快5 ppm左右,以保持完全为起搏心律。为了控制过快的自身心率,自本研究开始之前所有病人均服用心得安5~20 mg/次,每日三次(每例心得安的剂量依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而定,以达到保持起搏心律和绝大部分时间为起搏心律),直至随访结束。另有2例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者加服心律平和(或)胺碘酮以控制心律失常,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间断应用小剂量利尿剂。所有患者给予小剂量阿斯匹林(100 mg/d)抗凝治疗。本研究期间不再加用其他任何心血管活性药物,原用药物剂量亦不再变动,以保持起搏前后的可比性。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改善但未消失,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无效:症状及心功能未改善或加重。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配对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两两比较,所有资料均经显著性检验,并在第四军医大学编制的base软件包上进行。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变化 右室起搏平均随访3.5(3~5.5)年,右室起搏前Holther检查7例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及短阵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各2例。起搏3年后除2例短阵室速发作频度略有减少外,另9例其室早及房颤消失或显著改善。其症状、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见表1。心功能改善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8%(P<0.01)。
表1 右室起搏3年后临床症状变化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 右室流出道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头孢哌酮不良反应的部分中文文献综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