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 右室流出道 |
|
位,笔者观察了3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电极脱位至右室流出道及9例主动右室流出道植入电极起搏患者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冠心病患者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65±4.5(62~70)岁。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肺癌行左胸部60Co放射治疗(每天2次,共20日,总剂量4 200 rad)及合并鼻咽癌行左颈部60 Co放射治疗(每天2次,共20日,总剂量4 000 rad)各1例。Ⅲ度房室阻滞11例、Ⅱ度Ⅱ型房室阻滞1例(同时合并阵发性窦性静止)。全部病例均使用程控型起搏器,其中秦明公司8619型4例、西门子公司608型3例、CPI公司T6型4例、Vitatron公司601型1例,所用电极为各厂家同期供应的通用直头翼状单极电极。3例原电极插至右室心尖部距“膈顶水平线”上方1.5~2.5 cm处,因位置过高,电极固定不稳固,均在手术后第一天脱位至右室流出道,能维持有效起搏。9例患者在电极放置过程中,测试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入道及靠近室间隔部位的起搏阈值及感知功能,都不理想,则将起搏电极安置于右室流出道。电极放置后经深呼吸、咳嗽、摇头及活动双上肢观察电极是否脱位,并经历60个心动周期以上的观察,如果仍未见电极脱位,则认为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固定可靠。 计量数据用±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3例原电极插至右室心尖部脱位至右室流出道起搏者的起搏及感知功能均良好。另9例在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入道及靠近室间隔的部位均未能找到满意的起搏部位,起搏阈值均≥3.0 V、感知不良,故将电极放置于右室流出道。X线侧位透视下见电极位于肺动脉瓣下方的右室流出道,电极尖端朝前者10例,电极远端朝前但最终末2 cm折向下方2例,起搏阈值均≤1.0 V,感知功能均良好。经68.5±34.65个月的长期随访,12例均未出现起搏器综合征,动态心电图检查均见有效起搏,无心悸不适,术后一般情况明显改善。二维超声心动图复查均示起搏电极位置固定,未见心脏穿破,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肺动脉瓣及三尖瓣返流征象。12例右室流出道起搏者起搏心电图均呈现RS图形(右室心尖部起搏呈现rS图形)。12例患者的有关情况详见附表。
附表 12例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的有关情况
例号 临床诊断 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 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 随访时间 (月) 电压(V) 脉宽(ms) 电压(V) 脉宽(ms) 1 冠心病 0.8 0.3 1.0 (1.0 1.0 (1.2 1.0 (1.2 0.3* 0.4) 0.3* 0.4) 0.3* 0.4) 104 2 冠心病 1.0 0.3 101 3 冠心病 0.8 0.3 101 4 冠心病,肺癌放射治疗后 >11 2.2 1.0 0.4 95 5 冠心病,糖尿病 9.5 2.0 0.8 0.3 90 6 冠心病,糖尿病 9.0 2.0 0.8 0.3 86 7 冠心病,糖尿病 9.0 2.2 0.8 0.4 80 8 冠心病,糖尿病 3.0 1.5 0.8 0.3 52 9 冠心病,糖尿病 3.0 1.5 0.8 0.3 52 10 冠心病,糖尿病 3.0 2.0 0.8 0.3 42 11 冠心病,鼻咽癌放射治疗后 4.5 2.0 0.8 0.3 13 12 冠心病心肌纤维化 3.5 2.0 0.8 0.3 6 ±s 5.0±6.06 1.52±0.77 0.86±0.10△ 0.30±0.04△△ 68.5±34.65
注:* 为术后3天通过程控起搏器的测量值,括弧内为7年后更换起搏发生器时的测量值。与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比较,△ P<0.01,△△ P<0.0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远期效果的影响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脏起搏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远期临床及血液动力学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