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 |
|
在不同情景中会有很不同的行为表现,如一个儿童可能在家很有攻击性,而在幼儿园攻击行为则很少,这也是学习的结果。 总之,行为主义和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家把性别角色当作一套行为反应,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由强化和惩罚形成,性别角色的基础是社会环境而非机体,如果学习条件变化了,行为也可很快变化。
2.2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儿童的性别概念而非行为。
2.2.1 Kohlberg的理论
Kohlberg的基本观点源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是最早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用于性别角色研究的。他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社会的认知组织[4]。这种组织的第一步是性别认同。他发现儿童大约3岁时能分清自己的性别,但把性别当作一个不变特征的完全的性别概念要在2-7岁间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开始理解性别不会随时间而变化,性别不因性别外部特征如衣服、活动和发型的改变而改变。性别也不随愿望而变化。在性别图式成了一个稳定而重要的社会信息组织者后,儿童通过他们身边人的行为和社会角色来学习社会对性别的刻板观念。2-7岁的儿童性别成见在增加,一旦具体运算思维建立,性别的刻板观念开始减少。7岁以后的儿童继续获得社会成见的信息,但认识到它们是灵活可变的。8岁儿童认为社会角色和行为与生理差异没有必然关系,10岁儿童相信性别角色对社会制度是必要的,12岁的儿童认识到性别角色的区分是武断的、不必然的,但青年初期认为性别角色对婚姻家庭是有心理功用的,青年人则认为性别特征与心理适应性无关。
2.2.2 Block的理论
Block把男性化和女性化看作人格两种成份的展现[5]: 一种是指个性化、自我肯定和自我扩张的倾向;另一种是与集体和谐、为集体利益压制个人利益、合作和寻求与集体的一致性的倾向。按Block的观点, 第一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希望从父母限制中独立出来;第二阶段,服从规则和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此期间,由于男女孩受到不同的社会化压力, 性别角色开始分化, 男孩得控制和压抑他们的情感中脆弱的部分,女孩则要压抑她们的攻击性;第三阶段是儿童达到内省和自我意识的阶段,这个阶段保持着性别角色;第四阶段(成年期),人变得自立、自知,“自我”中的男性化和女性化因素被整合,这种整合状态被称作“双性化(androgyny)”。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培训需求评价的研究概况 下一个医学论文: 记忆障碍的测量方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