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正文  

以胞质分裂阻滞法研究女性年龄与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分离异常的关系

另文报道的方法进行YAC DAN的分离、扩增, 并用BIOTIN-16-dUTP经PCR标记后用作荧光原位杂交探针。
1.2 实验对象
  31例健康女性,不嗜烟酒,按年龄分组如下:I组0~10岁,7人,平均年龄4.40岁;Ⅱ组20~30岁,9 人,平均年龄25.78岁;Ⅲ组40~50岁,8人平均年龄45.13岁;Ⅳ组60~70岁,7人,平均年龄 64.57岁。抽取每例的外周静脉血2ml,按常规方法建立淋巴细胞培养物。
1.3 培养细胞的处理
  在培养至第44小时,加入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B)(Sigma)至终浓度为 6 μg/ml,避光培养至72小时,收获细胞。
1.4 原位杂交
1.4.1 标本预处理  空气干燥法制片,于Carnoy液中固定1小时。系列乙醇(70%,90%,100%)脱水;42℃干燥过夜。蛋白酶K(1μg/ml,于20mM Tris-HCl,2mmol/L CaCl2中)消化10分钟 (37℃)。PBS洗5分钟。4%甲醛固定。系列乙醇(70%,90%,100%)脱水。
1.4.2 探针变性  取标记好的探针, 按200ng/μl加入杂交液(50%甲酰胺, 10%硫酸葡聚糖, 50mmol/L PBS, 2×SSC)。取4μl探针液, 加6μl人胎盘DNA(10mg/ml溶解于杂交液中, 超声打碎至小于1kb)。75℃变性8分钟,37℃预杂交20分钟,然后置冰浴中待用。
1.4.3 标本变性及杂交  标本于65℃变性液(70%甲酰胺,2×SSC)中处理2分钟,系列乙醇 脱水。将变性后的探针液置于标本上,加盖片,石蜡封闭边缘后,置37℃湿皿中杂交过夜。
1.4.4 检测  去盖玻片,将标本依次置预温至42℃的 50%甲酰胺(4×SSC)和2×SSC 中各两次, 每次5分钟。依次加avidin-FITC,小鼠anti-avidin-FITC和兔抗鼠Ig-FITC 20 μl, 37℃孵育30 分钟, 其间分别在Tween-20(0.05% in 4XSSC)中洗两次, 每次5分钟。PI/Antifade(100 ng/ml)染色。

1.5 镜检
  用Olympus BH-2荧光显微镜观察,每例分析1 000个细胞膜完整的双核细胞。记录子核及微核(如果有)中的信号点数及微核数 。
1.6 统计学处理
  用线性回归法分别判断微核率、染色体不分离率与年龄间的关系。用χ2检验判断微核率和染色体不分离率等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

2 结  果

  不同年龄组正常女性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物, 经Cyt-B处理可获双核细胞;用21号染色体特异的近着丝粒DNA探针与之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可观察到细胞中21号染色体的数目及在一次细胞分裂时的分离情况。根据二倍体双核细胞中杂交信号点在子核及微核(如有)中的分布即可同时确定21号染色体的不分离和/或丢失(图1)。



图1 以21号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对双核细胞进行荧光原位杂交
a. 正常分离,每个子核中两个信号点;
b. 不分离, 一个子核中三个信号点,另一个子核中一个信号点;
c. 染色体丢失, 一个子核中两个信号点,另一个子核中一个信号点, 微核中一个信号点;
d. 21三体细胞正常分离, 每个子核中三个信号点。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的
    大肠癌患者基质分解素1基因表达增强
    出生季节 身高 性别与体重4个变量关系
    小麦异源细胞质遗传效应及其利用研究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新类型Bao I Bao I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